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童年情绪障碍

在儿童精神病学中,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是指发生于儿童期(18岁以下)的各种情绪问题,过去被称为儿童神经症(childhood neurosis)。
别名: 儿童期神经症   儿童情绪障碍   childhood neurosis  
英文名: emotional disorders
发病部位: 颅脑   心理  
就诊科室: 精神科  
症状: 焦虑   紧张   强迫蹲位   恐惧或害羞等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儿童焦虑:主要表现为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的紧张、恐惧和不安,常伴有自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在临床上,根据起病形式、临床特点可分为:
1)广泛性焦虑症为广泛持久性焦虑,焦虑程度较上述症状为轻,但持续时间长,甚至长达2——3个月。表现为主观的焦虑体验、外显的不安行为和生理反应。不同患儿,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
①焦虑体验:患儿表现为过分地、广泛地担心自己的社交、学业,最常见的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好。
②不安行为:年幼的患儿由于语言发育尚未完善而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恐慌,表现为爱哭闹,不安,易烦躁,不愉快,不易安抚。
③生理反应:儿童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不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激惹、肌肉紧张、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和排泄习惯紊乱。
2)惊恐发作为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强烈的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伴有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特征由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当与亲人分离时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
②过度焦虑反应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常为一点消失影响情绪而惴惴不安、焦虑烦恼;
③社交焦虑障碍每当儿童与人接触或谈话时会紧张、害怕、局促不安,尤其是当接触陌生人或在新环境,表现为持久而过分紧张不安、烦躁焦虑,并企图回避。
2.儿童抑郁
1)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沉,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价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什么都不想玩,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精神运动迟滞:表现行为迟缓、活动减少,行为退缩,严重者可表现为类木僵状态。儿童抑郁症可能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它不良行为。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症又有品行问题的现象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3)思维、言语障碍: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
4)躯体症状:常诉述各种各样躯体不适,如头昏、头痛、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方面的症状。强迫观念是指持续反复的想法、冲动或者画面,它们往往是闯人性的、不合时宜的并且是使人痛苦。强迫行为是不断重复的行为,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会是一个繁琐的、复杂的过程。
4.儿童双相障碍:严格来说,儿童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儿童双相障碍与成人双相障碍的症状基本相同,但其表现常不典型、不稳定、不规则,多伴有行为问题,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冒险等。病程表现常为慢性非发作性的、快速循环或混合性躁狂发作。
5.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随着弟弟或妹妹(通常是挨肩的)的出生,儿童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多数情况下情绪紊乱比较轻,但竞争和嫉妒比较持久。
主要特征表现为:起病于弟弟或妹妹(通常是挨肩的)的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与同胞竞争父母的重视和疼爱,对同胞有明显的不友好、敌意、躯体残害/暗中作梗,部分儿童表现为幼稚、已经学到的技能的倒退。

病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遗传因素 父母将遗传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不仅继承了父母的体形外貌,也包括个性和情绪反应特征。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据报道,双生子同病一致率占47%,患儿家族中有相同病者占16.9%。
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检查

(一)儿童恐惧症:
患儿对某物(人)或处境感到害怕,并出现异常强烈的焦虑反应或回避行为,并严重干扰其生活、学习或人际交往,患儿为此苦恼,并排除了其他精神障碍,可予以诊断。
1、特殊恐怖症的DSM-Ⅳ诊断标准:
(1)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特殊物体或情景而出现的过度或不合理的显著而持续的害怕;
(2)一接触所恐惧的刺激,几乎毫无例外地立即发生焦虑反应,采取一种仅限于此情景或由此情景所诱发的惊恐发作形式。这种焦虑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紧紧拖住他人;
(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怖的情景的避免、焦虑或痛苦烦恼,会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伴于特殊物体或情景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怖性避免,都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强迫症(如对污染有强迫思维的患儿在接触脏物时的害怕)、社交恐怖症(因害怕、窘迫、难堪而避免社交场合)等。
2、社交恐怖症的DSM-Ⅳ诊断标准:
(1)在与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必然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因而可能采取限止这个场合或为此场合所诱发的形式。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从有不熟悉人们的场合退缩出来等;
(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而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怖情景的设法避免、焦虑或痛苦烦恼,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6)这种害怕或逃避都不是某种物质(如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反应,也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分离性焦虑障碍、某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分裂样人格障碍)。
(7)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在与熟悉的人们作与年龄相称的社交关系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也与之无关。
(二)儿童抑郁症:
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的成年人精神病学诊断和分类系统如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来帮助评估和诊断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在诊断和评估前常遵循以下诊断步骤:
1、全面了解病史:包括围产期情况、生长发育过程、家庭及社会环境背景、家族精神病史、亲子关系、适应能力、学业情况、躯体情况、性格特点及有无重大精神刺激等。询问对象除患儿父母及患儿本身外还应包括保姆、教师及其他亲属。
2、详细的精神和躯体检查:由于儿童用言语描述自己情感体验能力差,医师主要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姿势、动作、词语量、语言语调和活动情况来综合判断,要结合病史反复验证,排除干扰因素,最后确定症状。
3、必要的辅助检查:重点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脑CT、脑电图检查、DST(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作为诊断参考。
(三)儿童强迫症:
根据DSM-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依据包括以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认识到这些症状是过分与不现实的,因无法摆脱而苦恼不安(在年幼儿童可能不具备这一特点);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活动或交往等功能;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或强迫症状,不能以其他精神障碍所解释。
(四)儿童癔症
1、具有分离型或转换型癔症的临床特征。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依据。
3、有心理或情绪诱发依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事件、问题或紊乱的关系有明显联系(即使患儿否认这一点)。该症须与癫痫发作、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诊断

1.诊断:
个体产生情绪障碍时在青少年期,且个体的抑郁焦虑自己无法调节,明显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即可诊断为情绪障碍。
2.鉴别诊断
儿童情绪障碍应该与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等相鉴别。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
(2)儿童恐惧症: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治疗

1.社会技能训练 
训练孩子的基本沟通、情绪控制、压力处理、合作、问题解决以及冲突处理等;
2.行为训练 
学习放松技巧、学习情绪表达。
3.认知心理咨询 
通过面谈,找到引发情绪障碍的心理原因,以及自己对事物的不合理认知,产生内心冲突的原因,在专业心理专家的指导下,改变对问题的看待,从心理上做出克服情绪障碍的准备和努力。

预后

童年情绪障碍只要发现得早干预的早一般预后都比较好,若症状严重干预不够及时有可能发展成抑郁症或焦虑障碍。

预防

孩子处在青少年期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建立科学平等尊重的沟通观念,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做到尊重孩子,孩子有困惑时及时帮助其解答,必要时帮助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做到以上几点,基本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心理健康的度过青少年期。

健康问答

  • 童年情绪障碍吃什么好?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2.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3.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焦虑 强迫蹲位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5867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3日 14:5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