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脊柱退变性疾病

脊柱退变性疾病通常指脊柱侧凸,是脊柱的冠状位,矢状位或轴向位偏离正常位置,发生形态上异常的表现,称为脊柱畸形。脊柱侧凸畸形特指在冠状位偏离。
别名: 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侧后凸畸形   脊柱侧弯  
英文名: scoliosis
发病部位: 脊神经  
就诊科室: 骨科   外科  
症状: 放射性疼痛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康复牵引治疗
并发疾病: 青年驼背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轻微的脊柱侧凸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长时间就坐或站立后可感觉背部疲劳,并伴随有肌肉疼痛,以及最后疼痛加剧。大部分脊柱侧凸在背的上部向右突,而在下部向左突,右肩比左肩高,一侧髋部高于另一侧。患者多为女性,在发育旺盛的青春期症状严重,停止发育时疾病也会停止发展。甚至出现肺功能障碍。成人先天性侧凸患者的肺功能障碍较特发性脊杜侧凸多见,其主要原吲是前者肺组纵发育受到了限制。严重的脊梓侧凸畸形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和肿换气功能障碍.但足尚无证据表明原本肺功能正常、无吸烟史的成人脊柱侧凸患者,会随着畸形进展而出现进行性肺功能恶化。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与脊柱侧凸度数(Cobb角)的人小呈正比。Cobb角60°~70°的脊柱侧凸可引起肺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如Cobb>100。常发生严重肺功能障碍。不同节段的脊柱侧凸对肺功能影响的程度不一。胸段和胸腰段可直接造成胸廓的畸形,对肿功能的影响明显;腰段脊柱侧凸则对肺功能的改变较小(但也有学者发现,当腰段脊柱侧凸伴有后凸畸形时.亦可产生明显的肺功能异常)。脊柱侧凸累及椎体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肺功能。体格检查时嘱患者充分暴露上身,仅穿短裤,以便观察其健康状况和步态及躯干。站立位下测量双肩是否水平,以及臀部裂缝至经C7重垂线的距离,观察胸椎是否有生理后凸的减小或前凸。胸廓畸形为脊柱侧凸伴随的常见畸形,移向背侧的凸侧肋骨造成特征性的“剃刀背”畸形。脊柱侧凸发生越早、越严重,胸廓的畸形也就越重。让患者前屈时,可明显观察到胸廓的旋转畸形和肩胛骨的不等高。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人由于肥胖或肌肉丰满,可能掩盖胸廓畸形。另外应进行完整的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沿着背部中线皮肤部位是否有色素病变、皮下肿块、脂肪瘤、血管瘤、黑痣、局部皮肤凹陷和毛发等,这些体征常强烈提示存在脊柱脊髓的发育性畸形;同时应仔细检查腹壁反射和两下肢的肌力、感觉、反射和可能存在的病理反射或局部肌群麻痹。如发现脊柱左胸弯。应高度警惕伴有脊髓空洞症的可能性,而轻度爪样足趾预示可能有脊髓栓系综合征。另外,临床上应区分脊髓损害与神经根损害,前者一般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损害平面下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大小便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可引出病理反射;后者则表现为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和病殚反射不能引出。    
2、除脊柱侧凸以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一侧肩部下降,或一侧后背及胸廓突出。

病因

(一)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1.姿势性侧弯; 2.腰腿疼痛,如椎间盘突出症、肿瘤; 3.双下肢不等长引起; 4.髋关节挛缩引起; 5.炎症刺激(如阑尾炎); 6.癔症性侧弯。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一般这种病人在平卧时侧凸常可自行消失,拍摄X线片,脊柱骨均为正常。 
(二)结构性脊柱侧凸 
1、特发性最常见,占总数的75%~85%,发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可分成三类。 
(1)婴儿型(0~3岁) 
①自然治愈型;
②进行型。 
(2)少年型(4~10岁)
(3)青少年型(>10岁~骨骼发育成熟之间)。 上述三型中又以青少年型最为常见。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型 
①先天性半椎体;
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节不良型。 
(3)混合型,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型。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线片上即可发现脊椎发育畸形。 
3、神经肌肉性:可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方面的疾病导致肌力不平衡,特别是脊柱旁肌左右不对称所造成的侧凸。常见的原因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萎缩症等。 
4、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 
5、间质病变所致脊柱侧凸: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等。 
6、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凸: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脓胸及胸廓成形术等胸部手术引起的脊柱侧凸。 
7、其他原因:如代谢性、营养性或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

检查

一、波纹图像检查(Moirétopography)   
波纹照像是用光学方法通过等高线图像来表示脊柱后背侧畸形。若从颈7棘突至臀沟上缘划一直线作基准线,正常波纹图像在基准线两侧的波纹对称,格数相等,如背部有畸形,两侧出现高低差,波纹格数不等且不对称,畸形越重,背两侧高度差越大,波纹格数差越大,如有1个或1个以上的格数差为波纹图像阳性。   
普通X线检查不能反映脊柱旋转导致的肋骨和胸廓畸形。采用专为脊柱检诊用的光栅投影及波纹照像装置,将患者背部或腰部两侧不同高度或畸形呈现的不同波纹拍摄下来即为波纹图像。在拍摄图像时在体位架上放置标尺,与患者背部摄入同一图片,以便作为测量计算的比例尺。如在图片自C7棘突至臀沟划正中线,由上而下找出左右两侧每个波纹的峰点。在峰点联线中找出与中线垂直间距最短、波纹格数差最大的两峰点,设为a与b(凸侧为a),a与b两点的高度差为H,a与b间的距离为(a+b)。根据以上标点,可按公式求得肋骨隆凸角或腰部隆凸角(HumpAngle),即是用角度来表示脊柱侧凸在躯干背侧形成的隆凸畸形。a、b实际长度为w=a+b/比例尺,a、b间的高度H=a,b间波纹格数差×5(每一波纹间距代表5mm实际高度差),则隆凸角(HA)=tan-1H/w。故波纹图像对脊柱侧凸判断不仅有定性意义,也具有定量意义。   
二、放射学检查    
(一)普通X线片检查   
它和物理检查一样是脊柱侧凸诊断治疗的基本依据,借助X线片了解侧凸的病因、类型、位置、大小、范围和可屈性等。根据不同需要,可作其它特殊X线检查。通过放射学检查以确立诊断;观察畸形进展;寻找并发的畸形;制定治疗计划,或作疗效评价。    
1、直立位检查   
立位与坐位像是X线检查的基本姿势,能站立的取立位像,如下肢缺乏站立功能或年龄过小取坐位像,采用标准姿势,即患者双足并齐、双腿伸直、躯干伸直,防止旋转,投照后前位片,前臂向前90°平伸(或放在支架上)投照侧位片,尽量一张片子能包括脊柱全长。    
2、可屈性检查   
侧凸已经直立位相证实后,可拍侧屈位片,以了解脊柱每个弯度的可屈性,使患者仰卧,靠自己肌肉的主动收缩力最大限度地向凸侧屈曲矫正畸形,有的患者为神经肌肉性侧凸,肌肉无自主收缩能力,有时采用“推压法”来拍片,以了解其可屈性。    
3、牵引下摄片   
患者取仰卧位,用枕颌带与骨盆带向上、下同时牵引下拍片。目前以悬吊牵引下拍片更为标准和常用,即用枕颌带直立牵引下(使患者双足刚刚离地为准)拍正、侧位片,以了解侧凸的可屈性。    
4、脊柱去旋转位摄片(Stagnara位相)   
结构性脊柱侧凸,特别是严重侧凸(100°以上者)多伴有脊柱旋转,普通后前位X线片不能真实地反映畸形的确切度数,有时也不能显示椎体的真正畸形,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荧光屏下透视,旋转脊柱,直至脊柱侧弯达到最大限度时摄片,或旋转到侧弯的顶椎呈真正的正位时摄片,以显示脊柱弯曲的真正度数,或椎体的真实形态。    
5、骨龄的评估   
脊柱侧凸的治疗,患者年龄是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了解骨年龄以评估骨骼是否继续生长。女孩生长发育成熟期为16岁左右,男孩比女孩晚1~1(1/2)年。因此拍患者左手及腕的正位X线片,以了解其骨年龄。目前常用的是Risser方法,即拍髂骨嵴骨骺片,了解其骨骺成熟情况,把髂前上棘到骺后上棘的总长度分为4段。由前向后数,前1/4有骨骺出现时为1度,前1/2有骨骺生长时为2度,3/4者为3度,全长为4度,骨骺完全闭合者为5度。其闭合年龄约在24岁,为全身闭合最晚的一个骨骺。此时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停止,侧凸畸形也相对趋于稳定。有时亦可参考清晰的胸、腰椎X线片。观察椎体软骨骺,若骺呈断续状,表明骨生长尚未完成,若已融合,即脊柱发育生长已完成。    
(二)断层照相   
平片断层能在特定的部位较清晰地提供有关畸形、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如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普通平片可能观察不清,而断层则可显示。    
(三)脊髓造影   
脊柱侧凸不仅要了解脊柱或椎骨畸形,同时要了解椎管内有无并存的畸形。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几乎把脊髓造影作为常规检查。其目的是了解与骨性畸形同时存在的神经系统畸形。造影剂目前大多选用Amipaque或Wmnipaque,因其对比性能好,安全,反应轻微。成人剂量为10~20ml。一般采用腰椎穿刺法,如上行检查,采取足高头低位。下行检查采取头高足低位,但头低时,在荧光屏显示下防止造影剂进入脑室。    
(四)电子计算机断层X线扫描(CT)   
CT扫描在脊椎、脊髓、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尤其对普通丝相显示不清的部位(枕颈、颈胸段等)更为突出。由于它比普通X线密度分辨高20倍,故能清晰地显示椎骨、椎管内、椎旁组织的细微结构。特别是作脊髓造影CT扫描,对了解椎管内的真实情况,了解骨与神经成分的关系,为手术治疗,可提供宝贵资料。    
(五)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性多平面成像检查,对椎管内病变分辨力强,不仅提供病变部位,范围,对其性质如水肿、压迫、血肿、脊髓变性等分辨力优于CT,但尚不能代替CT或脊髓造影,各有其适应证。   

诊断

(一)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可以防止畸形发展严重。脊柱侧凸早期表现有:双肩高低不平,脊柱偏离中线,肩胛骨一高一低,一侧胸部出现皱褶皮纹,前弯时双侧背部不对称。早期发现主要靠父母、学校老师和校医,简单的检查是弯腰试验:让患儿脱上衣,双足立于平地上,立正位。双手掌对合,置双手到双膝之间,逐渐弯腰,检查者坐于小孩前或后方,双目平视,观察患儿双侧背部是否等高,如果发现一侧高,表明可能存在侧弯伴有椎体旋转所致的隆凸。如果弯腰试验阳性,应到医院及时就诊。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片检查 最为重要,一般借助X线片就可以区别侧凸的原因、分类以及弯度、部位、旋转、骨龄、代偿度等。 常规的X线片应包括站立位的脊柱全长正侧位摄片,上端包括下颈椎、下端包括双侧腰骶关节和髂骨翼。其他特殊的X线片包括仰卧位侧弯位片,牵引位片等,可以评估脊柱侧弯的柔韧性。 
(2)CT扫描 可以很好的显示骨性畸形,尤其是脊柱三维重建CT可以很好显示先天椎体畸形,还可以做脊髓造影CT扫描,在一些复杂的脊柱畸形中可以很好显示脊椎与神经关系,有无脊髓畸形,指导手术治疗。 
(3)磁共振(MRI) 相比脊髓造影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它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很好的显示脊髓病变。 
(三)神经系统检查 每一个脊柱侧凸的病人应进行详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一方面注意有无侧凸导致脊髓压迫,引起截瘫,早期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另一方面注意有无合并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等脊髓异常。

治疗

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理疗、体操疗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疗。 一般20度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可先不予治疗,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每年加重超过5度,则应进行支具治疗。首诊30度~40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应立即进行支具治疗,因为这一组病人60%以上会发展加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胸弯大于40度、胸腰弯/腰弯大于35度者; 
(2)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快速进展者; 
(3)腰背疼痛明显或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人,如果侧弯是容易进展的类型或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侧弯明显进展,则应尽早手术治疗,一般3~5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时机。 由于脊柱侧凸病因复杂,类型繁多,是否需要手术绝非简单地依据患者年龄或侧弯度数,还应考虑到畸形的类型、特点、节段、进展速度、患者骨龄发育及畸形对患者体态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进展型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早手术已成共识,因其随年龄增长不仅畸形加重,且变得僵硬,难于矫治。但特发性脊柱侧弯如在儿童期过早行后路矫正融合,可能会影响其脊柱生长发育,远期很可能会出现畸形加重。另外,脊柱的平衡、手术对脊柱的生长和活动度的影响等因素也要考虑在内。因此每个脊柱侧弯的患者都应该具体分析,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脊柱侧凸手术目的是:防止畸形进展;恢复脊柱平衡;尽可能的矫正畸形;尽量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动节段;防止神经损害。采用当前的三维矫形技术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脊柱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矫形,但也不能得到100%的纠正,因为手术还要考虑患者脊柱和脊髓的耐受性,过分的矫正容易导致内固定物失败,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会导致神经损害和瘫痪。不同年龄、不同度数以及病因的侧弯矫正度都有不同,一般特发性脊柱侧凸其矫正率通常可达到60%~80%。

预后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石膏矫形、支具矫形和脊柱融合术效果都不太满意,最近30年来,在脊柱矫形器械方面,发展很快,其治疗效果较前大有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预防

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病,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并可影响心肺功能,严重者甚至导致瘫痪。 学龄儿童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强肌肉锻炼,防治脊柱侧凸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在学校内推广脊柱侧凸防治知识,定期进行脊柱侧凸的筛查。

健康问答

  • 脊柱退变性疾病必须要手术治疗吗?
    医生头像
    范恒华 副主任医师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 骨科门诊
    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初次就诊时,即使四肢放射性疼痛的症状非常严重,保守治疗也是有一定机会的。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就是药物、休息和理疗。所有治疗措施都是为了让受到压迫的神经组织消炎、消肿从而达到止痛、消除症状的目的。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脊柱退变性疾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范恒华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骨科门诊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40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10月17日 17:0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