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Bartter综合征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离子转运蛋白
基因突变所引起。先天性或后天性巴特综合征病人都可有肾小球旁器中的颗粒细胞增生,可达正常人的10~17倍。胞浆中含有肾素颗粒。在后天性巴特综合征中还有肾脏原发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在病理生理方面主要是血管壁对AT-Ⅱ和醛固酮无反应。
1.婴儿型Batter综合征存在Na-K-2Cl-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15q12-21,有16个外显子,编码1099个氨基酸,为Na-K-2Cl-通道,已发现20多种突变。
2.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系由CICNKB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位于1q38,编码含687个氨基酸的细胞基底侧的Cl-通道,现已发现约20种突变类型。氯通道有因突变而致功能失活,肾小管重吸收氯减少,因此,分流到远端肾单位的尿流量增加,尿排钾增多而导致丢钾。低钾血症使肾脏释放前列腺素增多,刺激肾素和醛固酮释放,醛固酮释放增多,加重了尿钾丢失,从而引起低钾血症和碱血症。前列腺素还可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使血管扩张,因此患者虽有血浆醛固酮中水平增高,但无高血压。前列腺素增多可能为继发性病理生理现象而不是病因。
3.成人型Bartter综合征,系由噻嗪敏感的Na-K通道基因(SCI12A3)突变所致,该基因定位于16q913,编码1021个氨基酸,已发现多达40种突变。Na+、Cl-及水排出增多,使血容量缩减,血钠降低,二者均刺激肾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增多而导致钠重吸收增加和尿钾排泄增多而引起低钾血症和碱血症。低血钾使肾脏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故无血压升高。
4.产前型巴特综合征在宫内即发病,其病因为编码Na-K-2Cl(NKCC2)或内向性钾通道调控蛋白的基因有突变。其中内向性钾通道控蛋白(KIR1.1亚型)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K+的分泌,调节NaCl的重吸收。细胞内pH为中性时,KIR1.1开放,如KIR1.1发生突变即可引起产前型巴特综合征。
5.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中发现钾通道基因(ROWK)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