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化学烧伤

化学烧伤是指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导致的人体皮肤软组织及黏膜灼伤,或是化学物质形成的气雾被吸入人体,导致的吸入性损伤,化学烧伤根据烧伤局部的深度可分为Ⅰ度烧伤、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及Ⅲ度烧伤。
英文名: chemical burn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烧伤科  
症状: 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脱水、坏死,进而形成不同颜色的痂皮等。   烧灼痛  
多发人群: 接触化学品人群  
治疗手段: 急救处理 药物 植皮
并发疾病: 创伤性失明   感染   其他休克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化学烧伤多指化学物质接触人体后造成细胞脱水、灼伤组织,甚至引起化学中毒。化学烧伤一般包括三个类型,酸烧伤、碱烧伤和磷烧伤。
1、酸烧伤 能造成烧伤的主要是强酸,如硫酸、硝酸和盐酸等。 与皮肤接触后引起细胞脱水及蛋白质凝固变性,并伴有热力烧伤。酸烧伤很少有水泡产生,其创面干燥,边缘分界清楚,肿胀较轻。酸烧伤痂皮干燥,故痂皮下感染一般较少,硫酸烧伤创面一般呈黑色或棕黑色。盐酸烧伤创面则呈黄蓝色。硝酸烧伤创面呈黄色或黄褐色。创面柔软、潮湿,颜色较淡者为浅度烧伤;烧伤皮肤呈皮革状,颜色深为深度烧伤。
2、碱烧伤 碱烧伤常见的是氨水、苛性碱、石灰灼伤。 碱可使组织细胞脱水与皂化脂肪,碱离子与蛋白结合形成碱性蛋白,可穿透到深部组织。因此,如果早期处理不及时,创面可继续扩大或加深,并引起疼痛。 苛性碱烧伤创面,早期潮红或有小水疱,一般均较深。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往往经久不愈。
3、磷烧伤 磷烧伤实际上是热与化学物质的复合烧伤,因此损伤一般较深,有时可达骨骼。伤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的症状,也有肝区压痛、黄疸和肝肿大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幼稚型精神变化,少数患者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

病因

化学烧伤主要通过氧化、还原、脱水、腐蚀、溶脂、凝固或液化蛋白等作用致伤,损伤程度多与化学物质的毒性、浓度、接触时间有关。与热力烧伤不同点是,体表上化学致伤物质的损害作用要持续至被清除或被组织完全中和耗尽方能停止。

检查

1、询问病史 询问致伤情况,现场急救经过。仔细了解致伤化学物质成份、浓度和毒性。
2、计算烧伤面积和深度 褐红色而触之尚软者烧伤深度较浅,褐色干硬而凹陷或黄白色而软化者为深度烧伤。
3、全身查体 应注意有无休克,是否合并眼烧伤、吸入性损伤,有无黄疽,呼吸困难,腹痛、血尿精神兴奋、嗜睡或昏迷等中毒症状。
4、必要时测定毒性化学物质的血中含量。

诊断

根据化学物质接触史及典型的症状、体征,一般诊断不难。辅助检查:注意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检测。

治疗

化学烧伤的急救处理:
1.迅速脱离污染物,并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20~30分钟以上。有时应先拭去创面上的化学物质(如干石灰粉),再用流动水冲洗,以避免与水接触后产生大量热,造成创面热力烧伤等进一步损害。冲洗完后可再用相应的中和剂,中和时间不易过久,片刻之后再用流动水冲洗。
2.及时确认是否伴有化学物质中毒,并按其救治原则及时治疗。如一时无法获得解毒剂或肯定致毒物质时,可先用大量高渗葡萄糖和维生素C静脉滴注、给氧、输新鲜血液等,如无禁忌,及早应用利尿剂,然后,据情况选用解毒剂。
3.烧伤病毒按烧伤的治疗方法进行休克复苏及创面处理。早期切除Ⅲ度焦痂,消除深Ⅱ度创面坏死组织,以切断毒物来源。
4.及时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协助诊治。
总之,化学烧伤的处理原则,同一般烧伤。应迅速脱离现场,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进行全面体检和化学检测。

预后

小面积化学烧伤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大面积化学烧伤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预防

日常生活中化学烧伤的预防有以下几点:
1.避免用手直接用手抓持浸有强酸强碱的物品,减少损伤的机会
2.在家庭中,使用强酸强碱的清洗剂要十分注意,避免在使用中飞溅起来,按照说明,正规操作使用。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化学烧伤?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日常生活中化学烧伤的预防有以下几点: 1.避免用手直接用手抓持浸有强酸强碱的物品,减少损伤的机会 2.在家庭中,使用强酸强碱的清洗剂...要十分注意,避免在使用中飞溅起来,按照说明,正规操作使用。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孔进 刘再香 176例化学烧伤的治疗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9卷第2期,121-123页.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谢卫国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08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1月15日 15:4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