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急性间歇型卟啉病(AIP)又称肝性卟啉病,吡咯卟啉病。总的发病率居所有卟啉病的第2位。本病是由卟胆原脱氨酶缺陷所引起。
别名: 肝性卟啉病吡咯卟啉病   急性间歇性血紫质病  
英文名: pyrroloporphyria
发病部位: 代谢系统  
就诊科室: 血液科  
症状: 腹痛  
多发人群: 青春期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癫痫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多数在30~40岁出现症状,儿童期起病者极少见。女性多于男性,约3:2。急性发作多有诱因,常见的诱因是饮酒、饥饿、感染、月经期及药物,后者常见的有安眠镇静药、抗惊厥药、磺胺药、雌激素、达那唑等。
腹痛是常见的症状,见于85%~95%的病例。腹痛是由于内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胃肠痉挛所致。腹痛定位常不明确,多为剧烈绞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外生殖器,不伴腹肌紧张和腹膜刺激征。发作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腹痛时常伴恶心、呕吐、便秘等。X线检查可见小肠充气或液平面,易被误诊为肠梗阻。周围神经可发生轴突退行性变,主要累积运动神经,表现为肌无力,上肢累及多于下肢。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类似末梢神经炎的表现,如四肢疼痛、乏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症状常见的是心动过速、暂时性高血压。
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引起的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错乱、由于、幻觉、焦急、狂躁等。

病因

本病是由卟胆原脱氨酶缺陷所引起,在患者该酶的活性大约只有正常人的50%,仅约10%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其余则为隐性。卟胆原脱氨酶至少有3种不同的同工酶,已知一种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另一种只存在于红细胞中。由于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卟胆原(PBG)转化成羟甲基胆色烷减少,并由此产生反馈抑制减弱,从而引起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使ALA及PBG合成增加,尿中大量ALA及PBG排出。

检查

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期尿中卟胆原和ALA大量增加。缓解期卟胆原也有某种程度的增加。尿中含有大量卟胆原时,曝光后卟胆原转变为尿卟啉或粪卟啉,即成紫红色。红细胞卟胆原脱氨酶的活性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

诊断

患者如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和神经精神症状但无皮肤光敏反应,应考虑本病。

治疗

1、去除病因:避免饥饿、饮酒、治疗感染,不使用可诱发本病发作的药物,有气势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
2、一般治疗:饮食宜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加强护理,急性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的患者,与体内激素紊乱有关。这类发作可用避孕药预防或治疗。
3、支持治疗:葡萄糖能抑制肝脏中ALA合成酶的活性而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应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每小时100~200mg,持续24小时。并注意纠正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不能进食者可能需要给予胃肠外营养。
4、高铁血红素:急性发作期标准治疗方案为每天3~4mg/kg,静脉输注,连续4天,亦可酌情延长治疗时间。治疗反应一般发生在48小时内,可使临床症状改善,血清及尿中ALA及卟胆原含量降低。
5、对症治疗:腹痛可用麻醉性镇静剂如可待因、哌替啶(度冷丁)或吗啡,但应慎防成瘾,恶心、呕吐可用氯丙嗪或其他吩噻嗪类药控制。精神狂躁可用奋乃静或三氟拉嗪治疗。

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预防

避免饥饿、饮酒、治疗感染,不使用可诱发本病发作的药物,尤其是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

健康问答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医生头像
    梅玉荣 住院医师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 - 内科
    腹痛是常见的症状,见于85%~95%的病例。腹痛是由于内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胃肠痉挛所致。腹痛定位常不明确,多为剧烈绞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外生殖器,不伴腹肌紧张和腹膜刺激征。发作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腹痛时常伴恶心、呕吐、便秘等。X线检查可见小肠充气或液平面,易被误诊为肠梗阻。周围神经可发生轴突退行性变,主要累积运动神经,表现为肌无力,上肢累及多于下肢。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类似末梢神经炎的表现,如四肢疼痛、乏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症状常见的是心动过速、暂时性高血压。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引起的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错乱、由于、幻觉、焦急、狂躁等。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肝性卟啉病  腹痛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梅玉荣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5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30日 16:0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