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 18 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
别名: conduct disorder of childhood   儿童品行障碍  
英文名: Conduct disorder
发病部位: 心理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心理科  
症状: 强迫行为   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多发人群: 多见于男性及城市的儿童、青少年  
治疗手段: 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 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 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2)反社会行为 
①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使之可从说谎中得到益处, 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 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 
②外逃,指的是未成年的儿童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不归。外逃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些刚刚学步的儿童, 就常常喜欢一个人离开妈妈, 藏起来; 有些学龄前的儿童, 随着对外界好奇心的增长, 常常喜欢一个人跑开独自活动。年龄较大的儿童, 有时也会出现外逃行为, 这常常是由于在家里或学校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 
③偷窃,是一种品行障碍 ,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动机不完全相同。幼儿出现“偷窃”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发育尚未成熟的缘故。年长儿童偷窃行为可能是在占有欲望的支配下发生的, 也可能是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发泄或报复行为。常以偷自己家中的钱和物为开始, 一旦成功, 便会强化偷窃的动机和行为并使这种行为逐渐发展, 走向犯罪的道路。 
④纵火, 是一类不太多见的品行障碍。儿童的纵火行为可能出于好奇心、恶作剧或在受到挫折、批评后发生的, 纵火动机是消除过分强烈的焦虑、愤恨的情绪, 此时如未能及时纠正, 则会愈演愈烈, 儿童会将纵火视为一种寻求精神上刺激与满足的方式, 出现多次的纵火行为, 甚至造成严重的火灾, 这类行为常常会发展成违法行为。

病因

1、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①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对品行障碍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中已经有强烈的证据表明其有充分的遗传性,遗传度的估计从20%到80%之间不同,主要波动于40%到70%。
②基因水平研究:染色体异常者,如47XYY的人男性特征明显,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其犯罪率是其他人的三倍。 19号和2号染色体的某些位点所含的基因与品行障碍有关, 2号染色体同位点的基因与酒依赖障碍也有关。 
(2)发育异常:
①缺氧:有睡眠呼吸障碍的儿童,比对照组儿童更容易出现注意缺陷与多 动,攻击行为,情感问题以及同伴问题。
②早产:很多研究证实早产儿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
(3)神经生化改变:五羟色胺(5- HT)、血浆胆固醇、可的松等与反社会行为有关。 
(4)别差异:许多调查显示,男童的反社会分数更高,男性外化性问题更多而女性内化性问题更多,男性暴力犯罪者多于女性,男性少年犯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等等。 
2、心理因素: 
(1)气质特点:儿童早期在心理与行为发展上的一些偏离将导致儿童晚期发生品行问题。早年具有困难气质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增高。 
(2)认知:在有攻击性的儿童青少年中,可见明显的认知归因偏见,他们常对他人持怀疑、轻蔑的态度 
(3)智力水平:研究发现早期发病的品行障碍儿童比对照组智商平均低8~ 10分。 
3、环境影响:包括家庭亲密度、教养方式、父母精神状况及文化程度及职业、地区文化差异等。

检查

品行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尚无肯定的诊断标准。

诊断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 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明确存在上述任何一项表现,均可作出诊断。

治疗

1、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一种常用矫治方法, 目的是改变患儿不良行为。主要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即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改变品行障碍儿童的行为方式, 逐渐减少不良行为。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儿, 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都不一样, 将其不良行为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取代。每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 则给予物质、精神和社会性奖赏, 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 
2、家庭治疗 
家庭因素在品行障碍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治疗的目的是协调家庭成员间, 特别是亲子间的关系, 强调父母角色的重要性, 端正对品行障碍儿童的态度, 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3、药物辅助治疗 
目前还无一种药物能有效地治疗儿童的品行问题, 药物治疗主要是用来处理其他伴随症状。例如用哌甲酯(利他林)等中枢兴奋剂治疗伴随的多动行为, 用碳酸锂治疗情感症状, 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状。某些药物对抑制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效果, 如氟哌啶醇、碳酸锂和心得安等药物对控制部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暴怒发作有效, 可以作为严重攻击性行为的辅助治疗。

预后

及时进行教育及治疗的品行障碍预后良好。

预防

1) 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
2)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
3)加强社会保障,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4)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5)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健康问答

  • 如何鉴别品行障碍和儿童精神分裂症?
    医生头像
    张立志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青岛疗养院 - 中医科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病初和病后可以出现行为问题,但这仅仅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患者还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和语言异常等,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行为在内的各种症状均会减轻或完全消失。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高欣、黄颐.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8, 35(3):156-159..

杨翠、袁茵.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进展[J]. 当代青年研究,2006, 11:52-57..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张立志

山东省青岛疗养院 中医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646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3月13日 17:2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