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 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 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2)反社会行为
①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使之可从说谎中得到益处, 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 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 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
②外逃,指的是未成年的儿童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不归。外逃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些刚刚学步的儿童, 就常常喜欢一个人离开妈妈, 藏起来; 有些学龄前的儿童, 随着对外界好奇心的增长, 常常喜欢一个人跑开独自活动。年龄较大的儿童, 有时也会出现外逃行为, 这常常是由于在家里或学校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
③偷窃,是一种品行障碍 ,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动机不完全相同。幼儿出现“偷窃”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发育尚未成熟的缘故。年长儿童偷窃行为可能是在占有欲望的支配下发生的, 也可能是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发泄或报复行为。常以偷自己家中的钱和物为开始, 一旦成功, 便会强化偷窃的动机和行为并使这种行为逐渐发展, 走向犯罪的道路。
④纵火, 是一类不太多见的品行障碍。儿童的纵火行为可能出于好奇心、恶作剧或在受到挫折、批评后发生的, 纵火动机是消除过分强烈的焦虑、愤恨的情绪, 此时如未能及时纠正, 则会愈演愈烈, 儿童会将纵火视为一种寻求精神上刺激与满足的方式, 出现多次的纵火行为, 甚至造成严重的火灾, 这类行为常常会发展成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