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猪带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可造成严重的临床损害。
别名: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
英文名:
taeniasis suis
发病部位:
肠胃,皮肤组织等部位
就诊科室:
小儿感染科
症状:
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调.面黄肌瘦.食欲不振.
多发人群: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是由于寄生虫导致的所以对于所有的饮食不健康的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病原治疗
是否遗传:
是
是否传染:
是
疾病知识
症状
疾病是由成虫引起,与牛带绦虫病大致相似,由于寄生的部位、数目及人体反应不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极为复杂多样,可全无症状,也可突然猝死。癫痫是最突出的症状,重者可呈癫痫持续状态,一般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后半年出现,1/10可自行缓解。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亦为常见症状。头痛、呕吐、眩晕、耳鸣、失明、感觉障碍、截瘫等也有出现。在脑室者,常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晚期致永久性机械性梗阻。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触摸皮肤或体检时发现。肌肉内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者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经过一定时间最后钙化,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检眼镜下可见灰白色带有蓝色反光的圆形囊泡,周围呈金黄色光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玻璃体混浊,重者失明。
病因
主要是通过机械性损伤,夺取人体营养等危害人体,由于其头节上具顶突和小钩,对肠黏膜的损伤较重,甚至有少数穿过肠壁而致腹膜炎的病例。亦有异位寄生于大腿皮下和甲状腺组织内的报告。因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所致。囊尾蚴在组织内占据一定体积,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破坏局部组织,若在有腔系统则产生梗阻变化;作为异性蛋白,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
囊虫病的危害依囊尾蚴的数量与寄生部位而不同,寄生数目可由一至数千个不等,其大小与形状随部位和组织反应强弱而不同,在结缔组织和脑室中多呈圆形,约0.5~0.8cm,在肌肉中略伸长,脑底部者可达2.5cm并可呈葡萄样分支。好发部位依次为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其次为心、舌、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节鞘、骨等。
检查
对于疾病的检查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敏感性高,简单,但假阳性和交叉反应较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改良法(ELISA):敏感性、特异性都较高,主要与包虫病等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检测病人血液、脑脊液抗体。抗原检测也可试用。建议有条件者,多种方法、抗体、抗原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其他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可对定位、鉴定活动性病灶、脑脊液通道梗阻、考核疗效提供依据。也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X线检查;脑室造影等
诊断
猪带绦虫病:同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诊断常困难。病史:有猪带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虫卵或节片。临床表现:对有癫痫病史者,应高度警惕,多数患者有癫痫发作史、颅内压增高、其他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有皮下结节者有助于诊断。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手术摘除结节为白色光滑的囊肿,内含囊液及头节,可确诊,亦是脑囊虫病的旁证。
治疗
对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是需要应住院治疗,密切观察服抗虫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进行一切治疗前需要先驱治绦虫。对临床上癫痫发作频繁或颅内压增高者,应先作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外科施开窗减压术后再行抗囊虫药物治物。但是对于眼囊尾蚴病应手术治疗,不可采用杀虫治疗,因杀虫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治前明确诊断是否同时伴有囊尾蚴病,若使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治疗时,更应注意因伴有囊尾蚴病而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副反应,应予住院治疗为宜,囊尾蚴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
病原治疗,手术治疗,对症治疗。
预后
对于疾病的预后医生需要视虫体寄生部位、数量和机体反应不同而不同,寄生在颅内、眼内,有并发症者影响预后。
预防
积极治疗病人,对于正常人来说也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带囊尾蚴的猪肉,切生熟食的刀砧分用。对于经常接触猪禽类的农户,一定要注意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粪便、猪圈管理。对于市场上进行营销流动过程中猪禽类的肉类,需要注意加强肉类检查:尤其加强对农贸市场商贩及农村自销猪肉的检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