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转移至脑内,是全身癌瘤患者的主要病残及死亡原因之一。癌瘤、肉瘤及黑色素瘤均可转移至颅内。临床所见脑转移瘤大多数为癌瘤转移,占90%以上。
英文名:
发病部位: 颅脑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症状: 消瘦   反应迟钝   感觉障碍  
多发人群: 有其他肿瘤患者较常见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眼球震颤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颅内压增高及一般症状
脑转移瘤生长快,周围脑组织水肿重,颅内高压出现较早而显著。90%有头痛,70%有恶心呕吐,70%以上有视乳头水肿,30%——40%有眼底出血,致视力减退者约占20%,约15%有外展神经麻痹,晚期约1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可有脑疝症状。患者一般状况较差,可有明显消瘦。20%左右有癫痫发作,多为局限性发作。也可有精神症状。常见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脑膜转移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局部体征少见。
2、局部症状
脑转移瘤对脑的损害较重,且常有多发转移,局部症状显著,累及范围广。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体征。40%以上有偏瘫、约15%有偏侧感觉障碍,约10%有失语,5%左右有偏盲。位于小脑的患者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还可有后组颅神经症状,如吞咽困难易呛咳等。

病因

脑转移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转移至脑内,其转移途径主要以直接浸润和血液转移为主。
①直接浸润:头颅外围组织的原发和继发肿瘤可直接浸润破坏颅骨、硬脑膜,或经颅底的孔隙达脑外表面的实质。肿瘤细胞侵入颅内后,或在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广泛播散,或深入脑内的大血管周围间隙侵入脑实质;
②血液转移:大多数肿瘤细胞向脑内转移是通过血液途径,其中最多是通过动脉系统,少数肿瘤可通过椎静脉系统(Batson’s plexus)向颅内转移;
③脑脊液转移和淋巴转移:较少见。一些脑和脊髓肿瘤尤其是室管膜瘤和分化较差的胶质瘤,可沿蛛网膜下腔播散而种植,常发生在肿瘤切除术后或活检术后。头颅临近部位的恶性肿瘤可借颅腔周围的淋巴间隙进入脑脊液或椎静脉丛,进一步发生颅内转移。

检查

1.血液检查:
一半的患者血沉加快,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常增多,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减少。还有特异性的肿瘤相关指标检查提示肿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CT扫描:
不但可定位,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脑组织、脑室的改变、特别易于发现多发性肿瘤、肿瘤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像,混杂密度者常为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则显示有低密区。强化后大多有明显的块状或环状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常有低密度脑水肿带。可见脑室受压变形,小脑肿瘤可见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扩大。
3.头颅X线片:
常用于已发生颅骨转移患者,对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特别是有松果体移位者更有助于诊断。
4.MRI:
MRI是较CT更为重要的检查,不但可以增加病灶发现率,特别对一些小病灶。而且还能精确显示肿瘤和重要神经结构的关系,鉴别原发脑肿瘤和继发的转移瘤,一般需要做增强MRI,更好显示病变。现在的PET-MRI 则可以更加精确的检查全身的肿瘤转移和发生情况。

诊断

(一)诊断依据:
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很像脑原发肿瘤,但如有以下情况应怀疑脑转移瘤:
①年龄大于40岁,有嗜烟史;
②病程中有缓解期;
③有系统肿瘤史;
④症状性癫痫伴消瘦或出现发展迅速的肢体无力。对怀疑为脑转移瘤,尤其是有系统肿瘤史的病人,应首选头颅MR增强扫描。结合病史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诊断不难。
(二)鉴别
1.脑原发性肿瘤
根据病史,特别是晚期全身癌肿患者出现颅内占位时,一般不难鉴别,必要时可作CT等检查。良性脑原发性肿瘤有其自身特点,易于鉴别。恶性脑胶质细胞瘤,有时难与本病鉴别,需借助活检。表浅的脑膜转移瘤须与小的脑膜瘤鉴别,后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和瘤周脑水肿。有颅骨破坏者,尚需与脑膜瘤或颅外病变引起的颅骨改变相鉴别。但是某些脑原发性肿瘤少见情况下可伴有脑转移瘤,此时明确鉴别是不可能的。
2.脑脓肿
根据病史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不难与脑转移瘤鉴别,但少见情况下癌症患者可因下列因素发生脑脓肿,在诊断时要注意:
1)癌症患者全身抵抗力和因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
2)颅内或颅底转移瘤因放疗或手术治疗造成颅内外交通,便于细菌入侵。
3)原发或继发肺癌者常有支气管阻塞,引起肺脓疡,从而导致脑脓肿。
3.脑梗死或脑出血
尸检发现15%全身癌肿患者伴有脑血管病,出血性和缺血性各半,其中半数生前可有症状,4%——5%为脑内血肿,1%——2%为硬膜下血肿。出血原因多为凝血机制障碍或血小板减少。单纯从临床和CT表现来区别转移瘤和脑卒中,有时很困难,特别是转移瘤内出血,如黑色素瘤、绒毛膜上皮癌、支气管肺癌和肾上腺肿瘤出血者。由于出血常来自小血管,血肿沿神经纤维扩展,使后者发生移位而非破坏,如及时清除血肿,神经功能可望恢复。所以手术不仅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能明确诊断和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临床诊断不明者,应及时开颅。
4.脑猪囊尾蚴病
须与多发性脑转移瘤鉴别。脑囊虫病患者多有疫水接触史,典型CT和MRI表现脑实质内多发性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局灶性囊肿,大小不等,囊内有小结节。小结节的密度或信号可增强,如不增强则为钙化灶。病灶周围有轻度或无脑水肿。由于血清学检查不可靠,对可疑病人可予试验性囊虫药物治疗,并以CT和MRI随访,可提高检出率。
对于起病较缓慢者应与原发性脑瘤鉴别,可借助于以上已述及的颅内转移瘤的特点、原发癌灶的发现、CT或MRI发现有多发性病灶存在,则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可以确定。对于起病较快者应与脑脓肿作鉴别,通常脑脓肿患者多有明显的感染史,CT、MRI的表现亦各有不同,可借以区别。脑膜上的广泛转移应与脑膜炎相鉴别,前者无感染征象,却常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但通常细胞并不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很少见到。

治疗

脑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依脑转移灶的多少和范围、一般状况以及脑外的肿瘤的控制情况。由于一旦出现脑转移,肿瘤已经进入晚期,提高生活质量就自然成为治疗的主要目标。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脑转移,防止发生任何并发症。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用来控制大脑水肿。如果抽搐发作亦可使用抗惊厥药物,也可能用止痛药来减轻头痛。
常用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主要适合于单发性转移瘤,原发灶已切除或暂时尚未找到原发灶,且能够耐受手术者;多发性病灶或较大者已引起明显颅内高压威胁生命者。对于原发肿瘤晚期,呈恶病质者与多发性病灶伴弥散性脑水肿者则为手术禁忌证。
2、全脑放射:是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合于脑转移灶在图像上显示不清,或有三个以上的转移灶。全脑放射还可用来预防脑转移,如手术后或化放疗后做全脑预防性照射。全脑照射可使50 %以上的患者的症状减轻。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语言记忆),皮疹和疲劳。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人们所熟悉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伽玛刀、X刀或射波刀。这是把较高剂量的射线投照到脑内的特定病灶,使多束γ-射线通过旋转锥面聚焦方式聚于焦点,治疗时病灶靶点受到的是持续性高剂量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的是瞬时的低剂量照射,副作用可能会比与全脑放疗要轻。
4、化疗:可根据原发灶的病理性质选用化疗药物,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鞘内注射。但由于大脑小血管与脑组织间形成了紧密排列的细胞层以防止有毒物质进入脑组织,即“血-脑屏障”,因此化疗药物进入脑组织有困难,一般认为化疗对脑转移灶的疗效常不好。
5、分子靶向治疗:如果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检测到EGFR基因的活化突变,当出现脑转移时,口服易瑞沙、特罗凯等EGFR-TKI类药物时,脑内病灶常会明显退缩,其疗效不差于脑外病灶。通过动态检测血中CEA等肿瘤标志物,常有助于及时而准确地评价治疗的效果。
6、生物细胞治疗: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预后

脑转移瘤预后较差。有资料显示不治者平均生存期为4周,病人多死于颅内高压引起的脑疝和脑干受压。影响脑转移瘤病人生存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①全身状况;
②有否颅外其他部位转移;
③脑转移的潜伏期,潜伏期长者多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预后较好;
④病灶全切较部分切除或活检者好;
⑤联合治疗较单纯一种治疗好;
⑥原发肿瘤的治疗情况;
⑦肿瘤的病理性质,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肾癌、黑色素瘤)脑转移的生存期较肺癌脑转移者长,肺癌中又以未分化癌和腺癌较鳞癌差。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质进入体内。讲究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防止病毒感染。避免脑部外伤,发生脑外伤时应及时治愈。已患颅内肿瘤的人不宜再生育。日常生活中,应多食用些黄绿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南瓜、西红柿、莴苣、油白菜、菠菜、大枣、香蕉、苹果、芒果等。

健康问答

  • 脑转移瘤吃什么好?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鼓励病人摄取足够的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对食欲较差、进食困难者宜少量多餐、少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放疗期间忌服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如胡椒、葱、蒜、韭菜、羊、鸡等。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84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7日 10:5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