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胎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别名: 核黄疸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肝脏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症状: 小儿黄疸   肝功能异常   厌食   瘙痒  
多发人群: 儿童   新生  
治疗手段: 药物液体输入
并发疾病: 核黄疸   新生儿昏迷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黄疸
多数生理性黄疽在生后第2~3天出现,而一般病理性黄疸一般在24小时内 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如溶血严重可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升 
2,贫血
程度不一。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心力衰竭。部分患儿因其抗体持续存在,贫血可持续至生后3—6周。 
3.肝脾肿大 
部分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

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
即静脉血红细胞>6X1012/I_,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
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
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
(4)感染:
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5)肠肝循环增加:
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病因不清。可能与母乳中的p—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6)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F—Poole和血红蛋白Hasharon等,由于血红蛋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而引起溶血。         
(7)红细胞膜异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均可使红细胞膜异常,致使红细胞破坏增加。 
2,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
(1)缺氧:
如窒息和心力衰竭等,UDPGT活性受抑制。 
(2)Crigler—Na扣r综合征:
即先天性UDPGT缺乏。I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很难存活;Ⅱ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有效。 
(3)Gilbert综合征:
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伴有UDPGT活性降低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4)Lucey—Driscoll综合征:
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 —种孕激素,抑制UDPGT活性所致。本病有家族史,新生儿早期黄疸重,2~3周自然消退。
(5)药物:
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VitK3、消炎痛、西地兰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的结合位点。
(6)其他: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低下和先天愚型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高或黄疸消退延迟。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伴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新生儿肝炎:
多由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型月干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EB病毒等。 
(2)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e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及脂质累积病(尼曼匹克病、高雪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
(3)Dubin—Johnson综合征:
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是由肝细胞分泌和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4)胆管阻塞:
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使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疽的常见原因;胆汁粘稠综合征是由于胆汁淤积在小胆管中,使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肝和胆道的肿瘤也可压迫胆管造成阻塞。

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二、特异性检查:
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完善腹部彩超、CT检查评价脏器损伤情况;   
三、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 ~24h ~28h 3~7d 足月儿 <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 早产儿 <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

诊断

生理性黄疸:
①一般情况良好;
②足月儿生后2~3天 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
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1);
④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mol/L(12.9mg/d1),早产儿<257t~mol/L(15mg/d1)。 有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71t~mol/L(10mg/d1)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早 产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尚需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黄疸始终是一除外性 诊断,必须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疽的各种疾病后方可确定。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jaundice) 
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 (5mg/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④黄疸退而复现;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1)。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治疗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预后

积极治疗,预后尚可,病理黄疸或者器质性病变,预后差。

预防

(1)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4)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健康问答

  • 新生儿黄疸如何做好饮食保健?
    医生头像
    韩渊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心血管内科
    1、西瓜:患黄疸者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2、梨子:梨子能清热、解毒、消痰。...它含有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3、猕猴桃: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4、山楂:据《福建中医药》杂志1966年2期介绍,用北山楂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韩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厌食 汪宏斌 李菁 方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199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4日 19:3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