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家族性结肠息肉症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该病常在40岁左右癌变,且多系多中心癌,死亡快,故必须早期手术治疗。
别名: Gardner综合征   魏纳-加德娜综合征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  
英文名: Familial Polyposis Coli
发病部位: 结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症状: 腹痛 便血 囊肿  
多发人群: 青年、中年  
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
并发疾病: 硬纤维瘤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息肉症状:本病患者多为青少年,其病程可以分为潜伏期、 腺瘤期及癌变期 3 个阶段,一般 12 ~13 岁时结肠、 直肠内出现息肉,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数目及体积逐渐增大,遍布全大肠。最早症状为腹泻,主要症状为腹痛、 便血(脓血便,黏液血便或鲜血便),可出现贫血、 体重下降、 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偶有发肠套叠、 肠梗阻。 多样性大肠外表现:除了结直肠息肉外,本综合征还表现多样性不同程度的大肠外表现,以上消化道(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最为常见,其他罕见的有,如头面部骨瘤或软组织纤维瘤表皮样囊肿、P - J 综合征、 视网膜色素沉着、 脑瘤、 甲状腺癌、 肝母细胞瘤、 胰母细胞瘤、 泌尿系肿瘤。

病因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为一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30%~50%的病例有腺瘤性息肉病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长臂上(5q21~22),偶见于无家族史者。

检查

结肠镜检

诊断

诊断标准:结直肠内弥漫腺瘤性息肉,100颗以上;或腺瘤性息肉不足100颗,伴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 确诊本病患者,有家族史者的家族成员(10~12岁以上的一级亲属)和基因突变新病例的子代,即使无临床症状亦应定期行结肠镜检。

治疗

由于本病属于癌前病变,应尽早对病变行切除术,手术包括全结直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IRA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最好,但残留的直肠仍有癌变风险,IPAA可去除可能发生癌变的全部结直肠黏膜,术后功能尚可,但保留处的直肠段仍有癌变风险。术后应定期行结肠镜随访。另外,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结直肠息肉生长并预防癌变,用于本病的药物预防性治疗。

预后

病癌变率高,一旦确诊,应定期随诊,尽早手术切除,避免癌变。手术后患者终生定期性结肠镜检查,每年1次,发现新发息肉可行肠镜下切除,若病检显示癌变,需再次手术治疗。大量十二指肠息肉检查应每年行1次胃镜检查。有家族史患者的家族成员(10~12岁以上的一级亲属)和基因突变新病例的子代,即使无临床症状亦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12~30岁每年行1次肠镜检查,30~60岁3~5年行1次肠镜检查。

预防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疾病,有先证者的家庭,需注意产前诊断以预防子代患病。注意饮食健康,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少吃高脂肪食物。

健康问答

  • 父母之一患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想要怀孕生小孩,怎么办?
    医生头像
    陈海滨 主治医师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美容科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建议去医院做产前诊断,确保胎儿不携带致病染色体。

参考资料

五、 参考文献尽量填写 周家镇, 杜果城.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外科手术发展与演变[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7, 1(5). 张剑峰, 沈许德, 朱小三,等. 家族性结肠息肉28例的临床分析[J]. 东南国防医药, 2015(6):652-653. 吴清明, 龙辉, 陈洁. 多发性消化道息肉综合征[J]. 医学新知杂志, 2014(5):293-295..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陈海滨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美容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腹痛 便血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29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1月02日 16:5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