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的大疱。
别名: 结节型大疱型类天疱疮  
英文名: bullous pemphigoid
发病部位: 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瘙痒  
多发人群: 老年  
治疗手段: 局部护理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好发部位为胸腹部和四肢近端及手、足部;典型皮损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厘米至数厘米,疱壁厚,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破溃后糜烂面不扩大且愈合较快;皮疹成批出现或此起彼伏;尼氏征阴性。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口腔等黏膜损害,但较轻微。多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免疫电镜显示这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层。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底膜带透明层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参与下趋化白细胞并释放酶。

检查

1、专科检查:在好发部位可见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水疱或大疱,呈半球状,直径可从小于1厘米至数厘米,疱壁厚,疱液清亮,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尼氏征阴性。
2、病理检查:表皮下水疱是本病的特征,水疱为单房性,疱顶多为正常皮肤,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取患者皮肤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90%以上可见lgG和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少见IgM和lgA沉积;盐裂皮肤可见IgG和C3沉积于盐裂皮肤的表皮侧;免疫电镜显示IgG和C3沉枳于基底膜带半桥粒部位,位于透明板上部。
3、实验室检查:通过ELISA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BP180和BP230抗体,为IgG型或IgE型,后者与瘙痒、高嗜酸性粒细胞和高IgE血症相关。

诊断

(1)好发于老年人; 
(2)红斑或正常皮肤上有紧张性大疱,疱壁厚、紧张不易破,尼氏征阴性,糜烂面容易愈合; 
(3)黏膜损害少而轻微。
(4)病理变化为表皮下水疱,基底膜带有IgG线状沉积。 
(5)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带循环抗体。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应与天疱疮、湿疹、痒疹、糖尿病性大疱、营养不良性大疱等进行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营养支持,适量补充血浆或白蛋白,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2、局部护理:对大疱可在疱底部用灭菌刀剪将疱划破或用针筒将疱液抽出,保留疱壁。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糜烂黏膜处,对皮肤损害广泛者采用暴露疗法,注意房间温度和清洁、通风、干燥;如病房条件差时可用油纱布遮盖糜烂面。 
3、药物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限性类大疱疮,可首先试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霜剂,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还可减少系统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对于轻型患者,推荐泼尼松起始量为20mg/d或每天0.3mg/kg,中度病例起始量为轻型的2倍,严重的病人推荐量为50-70mg/d或每天0.75-1mg/kg。在应用激素的开始就要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几周后激素减到每天15-20mg,以后更加缓慢减量。 
②免疫抑制剂:不推荐单独使用。但在皮质激素剂量不能减至可接受水平时,方可使用,常用硫唑嘌呤。当患者同时有银屑病时,用甲氨蝶呤。 
③抗生素:对轻到中度病情,可单独应用四环素,或四环素联合烟酰胺,红霉素与烟酰胺联用。 
④其他:有报道氨苯砜、麦考酚酸莫酯、莱氟米特、苯丁酸氮芥、血浆置换、静脉Y丙球治疗有效。

预后

未经治疗的大疱性类天疱疮呈慢性、自限性过程,病程数月到数年不等,平均3-6年;大多数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死亡原因多为长期患病引起的机体消耗性衰竭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并发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预防

合理饮食、生活规律。

健康问答

  • 什么是尼氏征?
    医生头像
    黄捷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皮肤性病科
    尼氏征又称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法,是皮肤科常用的体格检查 方法之一,用于检查水疱和大疱的位置在表皮内还是在表皮下。(1)牵扯患者破损...的水疱壁,尼氏征阳性者可将角质层剥离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甚至包括看来是正常的皮肤。(2)推压两个水疱中间的外观正常的皮肤时,尼氏征阳性者角质层很容易被擦掉,而露出糜烂面。(3)推压患者从未发生过皮疹的完全健康的皮肤时,尼氏征阳性者很多部位的角质层也可被剥离。(4)以手指加压在水疱上,尼氏征阳性者可见到水疱内容物随表皮隆起而向周围扩散。(5)在口腔内,用舌添及粘膜,可使外观正常的粘膜表层脱落或撕去。临床上尼氏征阳性的皮肤病有: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尼氏征阴性的皮肤病有: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大疱性多形红斑等。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李洁思,吴华红,潘健楷, 张璇君.大疱性类天疱疮 68 例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6).

词条标签

类天疱疮  自身免疫疾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黄捷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040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3月01日 17:5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