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盆腔炎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化瘀。对于发病急,临床表现重者,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分证论治
(1)热毒壅盛证
证候 高热寒战,下腹疼痛拒按,口干口苦,精神不振,恶心纳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 热毒内侵,与冲任气血搏结,邪正交争剧烈,故见高热寒战;热毒壅滞血脉,瘀阻停滞,故见下腹疼痛拒按;热毒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冲任失调故见月经紊乱;舌红,苔黄厚,脉滑数亦为热毒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 五味消毒饮(方见带下过多)合大黄牡丹皮汤(方见产后发热)。
方中以大黄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桃仁、丹皮凉血祛瘀;芒硝泻热通腑;冬瓜仁排脓祛湿。
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带下量多色黄者,加黄柏、椿根皮、败酱草以清热利湿止带;盆腔形成脓肿者加红藤、皂刺、白芷消痈散结。
若热毒传入营分,出现神昏谵语,高热汗出,口渴欲饮,烦躁不宁,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等气营同病之证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加减: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丹参、黄连、犀角(用代用品)、竹叶心。
(2)湿热瘀结证
证候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黄稠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薄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证候分析 湿热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搏,下焦气血壅滞,邪热瘀结,则身热腹痛,胀满不适;邪正交争,互有进退,故见热势起伏,寒热往来;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大便溏;热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瘀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故见月经量多;舌脉亦为湿热瘀结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薏苡仁、冬瓜仁。
金银花 甘草 赤芍 当归尾 乳香 没药 花粉 陈皮 防风 贝母 白芷 穿山甲 皂角刺
方中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发散湿邪,贝母、天花粉清化热痰,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陈皮理气行滞,穿山甲、皂刺引经入络,直达病所。加薏苡仁、冬瓜仁加强清湿热解毒之功。
若带下量多加黄柏、椿根白皮清热利湿止带;腹胀者,加柴胡、枳实疏肝理气;大便秘涩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
2.慢性盆腔炎治疗要点
本病的治疗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结合辨证,或清利湿热,或散寒除湿,或行气活血,或补虚化瘀。还可以辨证内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外敷等方法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分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证候 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低热起伏,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或秽臭;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 湿热余邪与冲任气血搏结,邪正交争,故见少腹疼痛,低热起伏;湿热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湿热瘀结内伤,则胸闷纳呆,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亦为湿热内结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方药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银花 鳖甲 连翘 蒲公英 红藤 升麻 茵陈 大青叶 生蒲黄 桔梗 椿根皮 琥珀末 紫花地丁
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大青叶、升麻重在清热解毒,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鳖甲、蒲黄、琥珀化瘀散结,桔梗辛散排脓。
若出现发热,加柴胡、黄芩以清热;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大黄润肠泻热通腑。
(2)寒湿凝滞证
证候 少腹冷痛,或坠胀疼痛,得热痛缓,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白带增多;腰骶冷痛,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证候分析 寒湿侵袭,与冲任气血搏结,血行滞涩,故小腹冷痛;寒性凝滞故月经错后量少;阳气被遏,脏腑失温,故腰骶冷痛,婚久不孕;寒湿下注则带下量多;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亦为寒湿之象。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除湿,元胡、没药、灵脂、赤芍、蒲黄行气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
若腰骶痛加桑寄生、续断、牛膝补肾强腰膝;白带增多者,加党参、白术、苡仁、椿根皮以益气除湿止带;炎性肿块者,加皂角刺、黄芪、三棱、莪术化瘀消癥。
(3)气滞血瘀证
证候 少腹胀痛或刺痛,经行痛甚,经血量多有块,血块排出则痛减,经前乳胀,情志抑郁,带下增多,婚久不孕;舌质黯,有瘀点或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血行渐至瘀阻,冲任胞脉不畅,故见腹痛,经行痛甚,经血有块;肝气不舒则经前乳胀;胞脉闭阻则婚久不孕;舌脉亦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方见痛经)。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丹皮活血化瘀,元胡、五灵脂、香附、乌药、枳壳行气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甘草缓急止痛。
若有炎症结块,加皂刺、三棱、莪术破血消癥散结;乳房胀痛甚者,加青皮、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带下量多加薏苡仁、白芷除湿止带。
(4)气虚血瘀
证候 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舌黯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证候分析:瘀血内结,留于冲任胞中,则下腹疼痛结块,痛连腰骶;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故见经量多有块;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气虚津液不化,水湿下注,故带下量多;舌脉亦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化瘀散结。
方药 理冲汤(方见子宫内膜异位症)。
方中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健脾益气,三棱、莪术破瘀散结,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解毒排脓,鸡内金健胃消瘀结。
腹痛不减加白芍柔肝缓急,加延胡索、蜈蚣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腹泻去知母,重用白术健脾利湿;虚热未清加生地、天门冬滋阴清热;无腹部结块者,酌减三棱、莪术。
其他疗法
中成药
(1)妇科千金胶囊 3粒,每日3次,口服。功能清热利湿,补益气血,用于盆腔炎性疾病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证。
(2)金刚藤软胶囊 4粒,每日2次,口服。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盆腔炎性包块。
外治法
(1)中药保留灌肠 红藤、赤芍、桃仁、丹参、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鸭跖草、败酱草各30克,腹痛者加延胡索30克,腹胀者加香附30克,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30克,水煎浓缩成100ml,药温在38℃左右,保留灌肠,每晚1次,10天为1疗程。在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应用,经期停用。
(2)热敷 透骨草100克,京三棱12克,白芷l0克,花椒10克,路路通15克。上方研成粗末,装入布袋,水浸后隔水蒸30分钟,敷于下腹部。1日1次,10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