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鲭亚目鱼中毒

鲭亚目鱼毒又称为鱼类组胺,是最常见的鱼类中毒之一,广泛发生在温带和热带水域。主要存在于一些常见的青皮红肉海产鱼体内,这些鱼肌肉中的组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当受到细菌污染后,鱼肉中的组氨酸就会变成有毒组胺。
英文名:
发病部位: 面颈部红疹,口腔   麻刺感,喉部   烧灼感,恶心,呕吐  
就诊科室: 急诊科  
治疗手段: H1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组胺中毒是一种急性过敏反应,一般食用被污染的鱼类之后10-60分钟出现症状,主要是脸红,胸部以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眼结膜充血,同时还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现象,有部分人会出现口、舌、四肢发麻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现象。病程较短,症状通常12小时内就能缓解。很少的情况,如出现呼吸抑制、恶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应立即去医院。

病因

海产品食物中毒是一种旅行者还未意识到的危害,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珊瑚礁被破坏和有毒藻华的蔓延,这种危险正在增加。 鲭亚目鱼毒又称为鱼类组胺,是最常见的鱼类中毒之一,广泛发生在温带和热带水域。主要存在于一些常见的青皮红肉海产鱼体内,这些鱼肌肉中的组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当受到细菌污染后,鱼肉中的组氨酸就会变成有毒的组胺物质。能产生组胺的细菌包括常见的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所以,鱼类的保藏条件对其肉中组胺的含量影响很大。因此,组胺的存在往往是由于处理或贮存不当而产生。组胺含量高的鱼类主要是一下产品:青花鱼、鲭鱼、花鳀、鲅鱼、金枪鱼、刺巴鱼、朝鲜方鱼、秋刀鱼、沙丁鱼等。组胺含量是某些鱼类是否腐败的指标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存储这些鱼类时,要注意储存条件的控制,最好在低温、真空包装条件下进行储存。

检查

血清、尿的组胺水平升高,诊断可疑病例时,鱼肉的组胺水平升高有助于确诊。

诊断

鲭亚目鱼毒食用史
食用后出现主要是脸红,胸部以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眼结膜充血,同时还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现象,有部分人会出现口、舌、四肢发麻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现象。
辅助检查:血清、尿的组胺水平升高,诊断可疑病例时,鱼肉的组胺水平升高有助于确诊。
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

治疗

主要为支持疗法,吃鱼4小时之内活性炭可能有效。毒素特异性治疗包括食用H1受体阻断剂,如苯海拉明25-5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作为初始计量,必要时重复。若患者无反应,必要时静脉注射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脒胍300mg或雷尼替丁50mg。小儿剂量不得超过成人一半,12岁以下儿童不主张使用H2受体阻断剂。

预后

急性后遗症包括面红,呕吐、腹泻、支气管痉挛、风疹或血管性水肿、头痛、低血压。无长期后遗症。

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确保鱼类被适当的冰冻或冷藏在低于3.3℃的环境中,或者捕获后立即冷冻。烹饪、烟熏、罐装、或冷冻不会破坏以污染鱼体内的组胺。

健康问答

  • 鲭亚目鱼毒为什么会导致中毒?
    医生头像
    熊莉敏 主治医师 古泉镇卫生院 - 妇产科
    鲭亚目鱼毒又称为鱼类组胺,是最常见的鱼类中毒之一,广泛发生在温带和热带水域。主要存在于一些常见的青皮红肉海产鱼体内,这些鱼肌肉中的组...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当受到细菌污染后,鱼肉中的组氨酸就会变成有毒的组胺物质。能产生组胺的细菌包括常见的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所以,鱼类的保藏条件对其肉中组胺的含量影响很大。因此,组胺的存在往往是由于处理或贮存不当而产生。组胺含量高的鱼类主要是一下产品:青花鱼、鲭鱼、花鳀、鲅鱼、金枪鱼、刺巴鱼、朝鲜方鱼、秋刀鱼、沙丁鱼等。组胺含量是某些鱼类是否腐败的指标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存储这些鱼类时,要注意储存条件的控制,最好在低温、真空包装条件下进行储存。又称为鱼类组胺,是最常见的鱼类中毒之一,广泛发生在温带和热带水域。主要存在于一些常见的青皮红肉海产鱼体内,这些鱼肌肉中的组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当受到细菌污染后,鱼肉中的组氨酸就会变成有毒的组胺物质。能产生组胺的细菌包括常见的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所以,鱼类的保藏条件对其肉中组胺的含量影响很大。因此,组胺的存在往往是由于处理或贮存不当而产生。组胺含量高的鱼类主要是一下产品:青花鱼、鲭鱼、花鳀、鲅鱼、金枪鱼、刺巴鱼、朝鲜方鱼、秋刀鱼、沙丁鱼等。组胺含量是某些鱼类是否腐败的指标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存储这些鱼类时,要注意储存条件的控制,最好在低温、真空包装条件下进行储存。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熊莉敏

古泉镇卫生院 妇产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82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10月31日 16:3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