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神经皮肤综合症

神经皮肤综合征(neurocutaneous syndrome,NCS)是一组起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异常,特别是皮肤、神经和眼睛的异常,有时也累及中胚层和内胚层。
别名: 神经皮肤综合征   小儿神经皮肤综合征  
英文名: neurocutaneous syndrome,NCS
发病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   皮肤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癫痫和癫痫样发作   智能减退   面部血管纤维瘤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对症治疗
并发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   高血压Ⅱ   其他贫血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目前报道有40多种,常见的有:神经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症、脑-面血管瘤病、着色性干皮病和色素失调症等。
本病发作年龄不一,以婴幼儿为多见。临床表现虽可多种多样,但以神经系统及表皮神经损害为最常见。 
一、皮肤损害
表皮神经损害局限在头或颈部。通常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常位于中线或中线旁、左右侧均可发生。特征性的线状表皮神经从头部的中间沿鼻和上唇根部扩张而形成垂直线,常以中线为界,为轻微的卵圆形隆起或线状斑块所组成。在婴儿,通常是皮肤样颜色,天鹅绒样柔软,随着时间的发展,可变得象疣状,呈桔色或黑褐色。其他皮肤和皮下组织损害多位于颈部以下,血管瘤、脂肪瘤色素不足的部位和cufe-an-lait点也可发生,但较为少见。当大的损害在任何部位受累时,较小的皮肤损害常见于面、头皮和颈部。恶性转移常发生在青春期后,但其发生率尚不清楚。 
二、神经损害 
1.原发性脑部损害:绝大部分患者均有半侧巨脑畸形及脑回畸形,主要是由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生和肥大所引起,极少数也可有小头畸形。颅神经受损多为一侧面神经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肥大。多数病人在出生后到6个月即可有癫痢发作,主要表现为婴儿阵挛性痉挛发作;无癫病发作的患儿以后也有发生癫病的危险。精神呆滞和发育迟缓在多数病人也可见到,表现为言语、行走和智能障碍,半数以上有病变对侧瘫痪,这和一侧脑萎缩有关。另一些暂无瘫痪表现者,以后也可发展成瘫痪。脑部损害总是与中线或同侧的头部表皮神经有关,也和精神发育迟缓,癫病,对侧偏瘫和半侧面部肥大有关。 
2.继发性脑部损害:在严重病例,不管有或无半侧巨脑畸形,均可有脑梗塞、萎缩、孔洞脑和钙化等继发性脑部损害。不常见的血管瘤、动静脉畸形、主干动脉缩小,硬膜窦缺如也有报道。最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血管的异常增生引起脑缺血或出血,同样的原因也可解释,没有半侧巨脑畸形也可引起广泛的神经症状。 
三、其他畸形
1.骨骼肌受损:少数可有半身肌营养不良,同侧局部肥大或萎缩,常提示与神经支配有关。还可见脊椎侧弯,先天性臀部发育不良,马蹄形内翻足和短肢,是由于不规则骨的形成引起。 
2.眼部受损,约在1/3病人中可见,提示眼部受损,和脑部损害无关。主要为小眼畸形,角膜混浊和缺损,侵及前房角可构成视网膜异常。 
3.心肾畸形:可有主动脉狭窄或室间隔缺损,少数还可有肾损害 
4.肿瘤倾向:可见皮肤恶性肿瘤,其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如星形细胞瘤。脑部肿瘤也有见到,如星形胶质瘤,松果体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及脐膝体脂肪瘤。其他还有乳房腺癌,唾液腺癌,胃和食管癌,膀胧转移生细胞癌,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下颁骨釉质细胞癌。但其发生率不详。

病因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较倾向于常染色体的突变。父母及兄妹均无遗传性疾病的证据,也无遗传性家族史。多数患者母体孕期体检正常,无炎症及宫内感染史,也缺乏免疫学方面的证据,但一些患者出生后即可有畸形表现。目前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为主的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但同胞中复现的危险性极低。至于何种因素导致常染色体的突变,其发病机理如何,尚须作进一步研究。

检查

1.神经生理学检查:EEG以婴儿阵挛性痉挛发作为最主要表现,常示普遍的不规则的高峰失律,高幅慢波,尖波及多灶性尖波。部分病人可见弥散的慢活动波,在病变侧活动显著减少。诱发电位:脑干及体感诱发电位示病灶侧自发活动明显减少。肌电图多为神经源性损害。 
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及X片提示颅骨不对称,一侧半球扩大,脑回增大,脑室扩大,局灶白质高度透明。还可发现脑积水,开放性大脑导水管裂等改变。继发性脑部损害者,可见脑便塞、萎缩、孔洞脑和钙化形成。 
3.超声检查:可发现脑部积水和中线移位,部分可发现心脏畸形,如主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 
4.肺部组织学检查:可见细胞结构严重紊乱,皮质不规则增厚,内含不典型的巨大神经元和巨大星形细胞,常呈柱状排列,正常的排列紊乱或丧失,尤其是在脑回平厚和多个小脑回皮质区。一些部位显示细胞过多,散在的异位的灰质含有两种神经元,神经胶质扩张到蛛网膜下腔。白质含有许多异位的神经元,这和大星形细胞,星形细胞结节,矿物质化的神经元,钙球和钙化区有关。局灶的显著的星形细胞增生侵入邻近的结构,和小血管瘤样的血管堆集则很少见。在对侧半球也可见到类似的畸形,但程度较轻。

诊断

1、19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了I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标准:
1) 6个或以上的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以上,青春期后15mm以上; 
2) 2个或以上任意类型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 
3) 腋窝或腹股沟褐色雀斑; 
4) 视神经胶质瘤; 
5) 2个或以上Lisch结节,即虹膜错构瘤; 
6) 明显的骨骼病变:如蝶骨发育不良,长管状骨皮质菲薄,伴有假关节形成; 
7) 一级亲属中有确诊I型神经纤维瘤的患者。上述标准符合2条或以上者可诊断I型神经纤维瘤的患者。 
2、2002年Ⅱ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标准: 患者符合以下1项即可: 
1) 双侧前庭神经鞘瘤; 
2)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但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神经纤维瘤患者); 
3)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加脑膜瘤、雪旺氏细胞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中任何两种肿瘤; 
4)多发性脑膜瘤加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中任何两种肿瘤。 
3、结节性硬化症:1998年做出的修订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主要特征有11个:面部血管纤维瘤、非创伤性趾指甲周纤维瘤、色素减退斑(3个以上)、多个视网膜错构瘤结节、鲨鱼皮样斑、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心脏横纹肌瘤、淋巴血管平滑肌瘤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次要特征有9个:有多囊肾、牛奶咖啡斑、直肠错构瘤息肉、 骨囊肿、 牙龈纤维瘤 、 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眼底色素脱失斑、非肾性错构瘤和多发性牙釉质小凹;如果具备2个主要特征或1个主要特征加2个次要特征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个主要特征加1个次要特征诊断可能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个主要特征或2个或2个以上次要特征诊断可疑结节性硬化症。 
4、脑面血管瘤病:诊断依据有典型皮肤的脑面部血管瘤,加上一个以上的其他症状,如癫痫、青光眼或突眼即可诊断。辅助检查:头颅X线可显示特征性的与脑回一致的双轨钙化;脑颜面血管瘤病在软脑膜血管瘤未钙化之前,MRI检查有独到的优势表现为沿脑回、脑沟走行的流空影,伴有脑萎缩; 软脑膜血管瘤钙化后CT是最佳检查手断,显示团块状混杂密度影,边缘不清,可有脑皮层脑回样钙化,增强扫描软脑膜呈线样强化。

治疗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主要加强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一方面加强护理,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另一方面要重视患肢功能锻炼,给予按摩理疗,关节畸形者可予矫形手术。癫痫病人给予抗癫痫治疗,继发感染用抗生素予以控制。

预后

本病多数预后不良,严重病例早婴期即可引起死亡,主要致死原因为继发细菌感染。但少部分轻症病例也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后。

预防

本病病因不清,尚无系统预防措施。但本病可能与胚胎发育早期出现某些变异有关,少数患者可能有家族史。因此做好产前检查,早期干预是预防本病的方法之一。

健康问答

  • 神经皮肤综合征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避免刺激皮肤,避免日晒风吹。 2.饮食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刺激性强、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海鲜、笋类等。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897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14日 16:4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