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1.临床特点:运动诱发的肌肉无力、疼痛、痉挛,伴再振作现象,多数患者有过横纹肌溶解发作, 且多与剧烈运动相关,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的持续 性肌无力。
2.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有波动性。
3.前臂运动试验:运动后血乳酸无升高或升高 幅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
4.再振作现象(继减现象)试验:12分钟行走和15分钟单车骑行试验提示存在再振作现象。
5.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常伴有纤颤电位和CRDs。
6.肌肉活检:肌纤维浆膜下空泡,PAS染色呈 深着色,且可被淀粉酶消化,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磷酸化酶活性缺失或明显降低。
7.PYGM基因检测: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
二、鉴别诊断
1.GSDVII型:又称肌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 (muscle phosphofructokinase deficiency)或Tarui病 (Tarui disease),临床表现与GSDV型十分相似,主 要区别在于,GSDVII型常伴有溶血性贫血;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运动相关的疲劳症状加重;无运动中再振作现象;肌肉活检组织化学染色或肌肉组 织生化检测显示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明显减低;PFKM基因突变。还有多种类型的GSD患者的临床表现 与GSDV型十分相似,鉴别主要依据相关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
2.部分类型的脂肪代谢异常性肌病和线粒体 肌病在临床上也表现运动不耐受,易发生横纹肌溶解,但无明显再振作现象,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升高, 肌肉活检有助于鉴别,酶活性测定和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3.其他:还需要和骨骼肌离子通道病、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内分泌肌病、其他病因的横纹肌溶解症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