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萌牙期流涎为生理现象,随年龄的增长会消失,无需治疗,但应注意局部护理,保持颏部、颈部干燥,以免发生皮炎。其他病理性流涎可针对病因采取下述治疗措施。。其他病理性流涎可针对病因采取下述治疗措施。
(一)局部治疗:
消除口腔炎症、纠正错耠及颌骨畸形、改良舌体形态、避免张口呼吸和头下垂等。通过按摩、轻扣、牵拉、冷刺激口周肌肉,可以良好地控制口轮匝肌,使双唇闭合,保持唾液于口内。此方法简单,无副作用,但长期使用会产生耐受,疗效降低,停止训练后,症状可有反复。对轻度流涎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
(二)系统治疗
1.治疗全身疾病:流涎症多为全身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应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以期事半功倍。
2.停用某些全身药物:如精神抑制药物、胆碱能激动剂等。
3.抑制唾液分泌
1)M一胆碱受体阻断剂:对于治疗中、重度流涎症效果较好。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一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主要有阿托品、东莨菪碱。
2)肉毒毒素A: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毒素,可暂时性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口。肉毒毒素A对儿童及成人流涎症状均有明显疗效,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但在约6周至6个月后,需重新注射,以维持疗效。
4.手术治疗:
包括摘除大涎腺、腮腺及颌下腺导管结扎或转位、副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疗效显著,但手术治疗在所有治疗措施中创伤最大,仅适用于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流涎症患者。对于持续性、严重的流涎症患者,可选择颌下腺导管转位同时行舌下腺摘除术。也有观点认为,如果患者静止时唾液外溢不明显,进食时加重,可采用单纯腮腺导管转位术;如静止时唾液外溢明显,必须联合双侧颌下腺摘除术。若有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史,为防止扁桃体炎导致的逆行性颌下腺炎,可于手术前行扁桃体摘除手术。副交感神经切断术术后复发率较高;涎腺导管结扎术虽然简单,但因术后腺体分泌受阻,疼痛肿胀明显,且有形成潴留性囊肿的可能,现已极少采用。
5.针灸治疗:
于舌部润泽、天门等4个穴位各施一针,保持15s,每天1次,连续30d,对治疗小儿脑瘫所致流涎可取得良好效果,尚未发现副作用。
(三)精神一心理治疗
1.增强吞咽:
对轻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流涎=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通过声、光等信号,调节吞咽频率。
2.心理治疗:
癔症性“流涎”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包括情绪疏导、解释和暗示。在心理治疗时,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症状本身,而应真正关注促发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情绪疏导是指引导患者讲述和激发与本次发作有关的心理诱因及有关内容,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解释是指向患者解说症状并非躯体疾病而是心理因素所致,但需机智慎重,因为癔症患者对于何对其疾病的怀疑都十分反感。暗示疗法常用针刺、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及电兴奋疗法,结合言语暗示效果会更好。
3.精神科药物治疗:
多数癔症患者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有少数急性的情绪或行为障碍患者,才需要短期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