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流涎症

小儿流涎症,又称唾液外溢症、唾液增多症、口水增多症等,是指小儿唾液过多而引起口涎外流的一种常见症状。
别名: 滞颐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口腔  
就诊科室: 儿童口腔科  
症状: 流涎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推拿按摩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其他和未特指的言语障碍   营养性消瘦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小儿流涎症典型症状是唾液液不自觉从口内溢出。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

病因

1.生理性流涎:
婴幼儿在乳牙萌出前后,由于牙槽突尚未发育,腭部和口底比较浅,且吞咽反射不灵敏,唾液既无牙槽突的阻挡,又不能被尽快咽下;同时,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可使唾液分泌增多,导致流涎。这种现象一般在婴幼儿15——18个月时自行终止。
2.病理性流涎:
常由神经性肌肉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增多、感觉障碍、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神经性肌肉功能障碍为最主要的因素,唾液分泌增多、感觉障碍、解剖结构异常等会加重流涎。
1)神经性肌肉功能障碍
①脑性瘫痪:是幼儿流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多为痉挛型。这类患者口咽、面部肌肉运动异常,吞咽障碍,导致流涎。
②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困难,较健康人吞咽反射触发延迟,喉运动时间延长,流涎多发生于病程后期。
③面瘫:患者常出现一侧面颊部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口唇闭合不全,失去保留唾液于口腔中的能力,导致流涎。
④重症肌无力:目前认为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支配吞咽相关肌肉的神经时,可出现吞咽困难,以致流涎。
⑤腮腺后间隙综合症:当腮腺后间隙出现肿瘤、外伤、感染、颅底颈内动脉瘤时,通过其间的第9——12对脑神经可能受到影响,因这4对脑神经为吞咽反射的传导神经,因此有可能导致吞咽障碍,诱发流涎。
2)唾液分泌增加
①口腔炎症:常见于口腔溃疡、牙龈炎、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因疼痛而刺激自主神经纤维的轴索,起动肌上皮细胞收缩,导致唾液分泌增加。发生在软腭、咽、舌部的急性溃疡,患者因疼痛而使唾液咽下困难,流涎更为明显。
②胃食管疾病:食道阻塞或受到化学刺激时,通过食管-涎反射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以冲刷阻塞物或中和刺激物。常见于食管肿瘤、异物嵌塞、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返流及食管周围器官增大压迫食管等。
③药物:常见的有抗精神失常药物(尤其是氯氮平)、胆碱能激动剂及其他药物(育亨烯、漱口水)等,通过其拟胆碱作用,使唾液分泌增加。
④中毒:水银、铊、不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杀虫剂等)、毒蕈等,通过拟胆碱作用,使唾液分泌增加。
⑤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量多而稀薄。此病原因不明,在无任何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可出现自发性唾液分泌增加。
3.感觉障碍:
某些患者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等,意识不到唾液溢出口角,不会主动吞咽,以致流涎。
4.解剖及体位异常:
错拾、巨舌、颌骨畸形、头下垂伴张口、张口呼吸等情况下,因失去保留唾液于口腔中的能力,导致流涎。
5.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对流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癔症性“流涎”。癔症常表现为各种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但缺乏相应的器质性基础。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癔症性“流涎”为流涎症的特殊情况,患者自觉咽部异昧或异物,或感觉唾液不断分泌而难以下咽,因此不断吐出唾液,以试图吐出异物来减轻不适。但经检查发现唾液流速并未加快,口咽部未见异物。
6.其他:
除上述因素外,尚有几种罕见的疾病可引起流涎,包括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莫比乌斯综合征,弗一谢二氏综合征等。

检查

 
1.查体:临床查体可见患儿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外流。6~7个月乳牙初萌其患儿,可见口水增多、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 
2.其他常规检查:器质性疾病。 

诊断

 
目前对流涎症的诊断在文献中尚无明确标准。王松灵认为可以参考以下两点:一是患者有明显唾液增多症状,并引起外吐或吞咽频繁;二是静止唾液总流率超过5ml/10min。同时也认为,因心理因素自我感觉唾液分泌增多,而实际上唾液分泌并不增多,即症状性流唾,也应归人流涎症范畴。Heine等将流涎症的严重程度按唾液溢出的量和频率进行分级,以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

治疗

幼儿萌牙期流涎为生理现象,随年龄的增长会消失,无需治疗,但应注意局部护理,保持颏部、颈部干燥,以免发生皮炎。其他病理性流涎可针对病因采取下述治疗措施。。其他病理性流涎可针对病因采取下述治疗措施。
(一)局部治疗:
消除口腔炎症、纠正错耠及颌骨畸形、改良舌体形态、避免张口呼吸和头下垂等。通过按摩、轻扣、牵拉、冷刺激口周肌肉,可以良好地控制口轮匝肌,使双唇闭合,保持唾液于口内。此方法简单,无副作用,但长期使用会产生耐受,疗效降低,停止训练后,症状可有反复。对轻度流涎的治疗效果明显,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
(二)系统治疗
1.治疗全身疾病:流涎症多为全身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应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以期事半功倍。
2.停用某些全身药物:如精神抑制药物、胆碱能激动剂等。
3.抑制唾液分泌
1)M一胆碱受体阻断剂:对于治疗中、重度流涎症效果较好。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一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主要有阿托品、东莨菪碱。
2)肉毒毒素A: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毒素,可暂时性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口。肉毒毒素A对儿童及成人流涎症状均有明显疗效,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但在约6周至6个月后,需重新注射,以维持疗效。
4.手术治疗:
包括摘除大涎腺、腮腺及颌下腺导管结扎或转位、副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疗效显著,但手术治疗在所有治疗措施中创伤最大,仅适用于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流涎症患者。对于持续性、严重的流涎症患者,可选择颌下腺导管转位同时行舌下腺摘除术。也有观点认为,如果患者静止时唾液外溢不明显,进食时加重,可采用单纯腮腺导管转位术;如静止时唾液外溢明显,必须联合双侧颌下腺摘除术。若有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史,为防止扁桃体炎导致的逆行性颌下腺炎,可于手术前行扁桃体摘除手术。副交感神经切断术术后复发率较高;涎腺导管结扎术虽然简单,但因术后腺体分泌受阻,疼痛肿胀明显,且有形成潴留性囊肿的可能,现已极少采用。
5.针灸治疗:
于舌部润泽、天门等4个穴位各施一针,保持15s,每天1次,连续30d,对治疗小儿脑瘫所致流涎可取得良好效果,尚未发现副作用。
(三)精神一心理治疗
1.增强吞咽:
对轻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流涎=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通过声、光等信号,调节吞咽频率。
2.心理治疗:
癔症性“流涎”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包括情绪疏导、解释和暗示。在心理治疗时,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症状本身,而应真正关注促发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情绪疏导是指引导患者讲述和激发与本次发作有关的心理诱因及有关内容,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解释是指向患者解说症状并非躯体疾病而是心理因素所致,但需机智慎重,因为癔症患者对于何对其疾病的怀疑都十分反感。暗示疗法常用针刺、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及电兴奋疗法,结合言语暗示效果会更好。
3.精神科药物治疗:
多数癔症患者并不需要药物治疗,只有少数急性的情绪或行为障碍患者,才需要短期的药物治疗。

预后

小儿流涎症生理性的预后良好,一般到在婴幼儿15—18个月时自行终止,但病理性的预后跟原发病的治疗相关。

预防

1.平时不要给婴儿穿着过多或过厚,饮食上注意节制,以防体内存食生火加重流涎现象,引起呼吸道感染。
2.对脾胃虚寒的患儿可以口服补中健脾的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等。
3.对有热的患儿多饮水,严重者可以口服导赤散等清热的中成药。
4.家长注意观察婴儿的表现,找出流涎原因,特别是婴儿发烧、拒绝进食时,要进行口腔检查,观察有无溃疡。

健康问答

  • 小儿流口水应该如何护理?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宝宝口水流得较多时,妈妈注意护理好宝宝口腔周围的皮肤,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两遍。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患上湿疹。   2....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杂菌及淀粉酶等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护理,口周皮肤就会发红,起小红丘疹,这时需涂上一些婴儿护肤膏。   3.不要用较粗糙的手帕或毛巾在宝宝的嘴边抹来抹去,容易损伤皮肤。要用非常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一点点蘸去流在嘴巴外面的口水,让其周围保持干燥。   4.为防止唾液把颈前、胸上部衣服弄湿,可以给宝宝挂个全棉的小围嘴,柔软、略厚、吸水性较强的布料是围嘴的首选。   5.宝宝在乳牙萌出期齿龈发痒、胀痛,口水增多,可给宝宝使用软硬适度的口咬胶,6个月以上的宝宝啃点磨牙饼干,都能减少出牙时牙龈的不适,还能刺激乳牙尽快萌出,减少流口水。   6.如果皮肤已经出疹子或糜烂,最好去医院诊治。在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皮肤的整洁、清爽,并依症状治疗。如果局部需要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擦药的时间最好在宝宝睡前或趁宝宝睡觉时,以免宝宝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儿童口腔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311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19日 14:2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