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角化棘皮瘤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称皮脂软疣多认为是起源于毛囊的肿瘤,病毒感染、日光、接触焦油制品、外伤等因素常可诱发、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病损中心的角质栓隆起,形成实性丘疹或结节。
别名: 皮脂软疣  
英文名: keratoacanthoma
发病部位: 面部   头颈部   手背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结节  
多发人群: 中老年人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好发、常见于面部中央、头颈部、手背等处、早期发展迅速、多在2个月内发展成直径约1~2cm大小的坚实半球状结节,中央凹陷有角栓、肤色或淡红色、数月后角栓脱落、肿瘤逐渐消退、留萎缩性瘢痕、但可发生癌变、本病分四型:
1、单发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男性;
2、多发型:见于青年男性、有家族史、可累及全身皮肤黏膜;
3、发疹型:皮损数目极多、象巨大传染性软疣。
4、边缘离心型:其特点为皮损进行性向周围扩张,同时中央治愈,遗留萎缩,皮损直径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胫前区,本型与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处在于本型无自愈倾向。

病因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起源于毛囊的肿瘤,病毒感染、日光、接触焦油制品、外伤等因素常可诱发。

检查

1、皮肤表征检查: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好发、常见于面部中央、头颈部、手背等处、早期发展迅速、多在2个月内发展成直径约1~2cm大小的坚实半球状结节,中央凹陷有角栓、肤色或淡红色、数月后角栓脱落、肿瘤逐渐消退、留萎缩性瘢痕、
2、组织病理:表皮凹陷如火山口、其中充满角栓、棘层肥厚、角朊细胞呈“玻璃样”外观、有核分裂、可见角珠、角囊肿及角化不良、两侧表皮呈拱壁状。

诊断

1、本病最初迅速增长、中央有火山口样凹陷、充以角栓、病程自限、容易诊断
2、临床上需要与传染性软疣、鳞癌相鉴别。
3、组织病理:表皮凹陷如火山口、其中充满角栓、棘层肥厚、角朊细胞呈“玻璃样”外观、有核分裂、可见角珠、角囊肿及角化不良、两侧表皮呈拱壁状。

治疗

1.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别,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   
2.损害内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内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损害内注射,可使损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瘤用足叶草脂及安息香复合酊治疗有效。巨大和顽固性皮损,如发疹性,巨大多发性或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可内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及环磷酰胺治疗。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选用放射疗法。  

预后

本病可自行消退,但需数年。治疗可缩短病程。愈后有瘢痕。

预防

避免长期暴露于日光下、不接触化学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叶草脂等,防止病毒感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问答

  • 角化棘皮瘤可以治好吗?
    医生头像
    牛国伟 主治医师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 皮肤科
    一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消退、时间较长、部分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活着激光治疗、积极预防治疗是可以好的

词条标签

肿瘤  皮肤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牛国伟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658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31日 11:0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