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窦性心动过速

小儿窦性心动过速是指患儿窦房结冲动形成的速率超过正常值,通常婴儿每分钟心率超过140次,1~6岁每分钟超过120次,6岁以上每分钟超过100次以上,P波为窦性,则为窦性心动过速。
别名: 小儿窦速  
英文名: sinus tachycardia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小儿心血管内科  
症状: 心动过速   拒食   心悸   心率增快   烦躁不安  
多发人群: 小儿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心衰   甲亢   其他贫血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小儿窦性心动过速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
1.婴幼儿窦性心动过速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2.年长儿童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烦躁等症状,甚至可出现胸痛。
3.儿童长期窦性心动过速可使运动耐受性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脏听诊心律齐,心音强弱一致。

病因

1.生理因素
运动、哭闹、情绪紧张或激动等致交感神经兴奋而使心率增快。
2.病理因素
1)心力衰竭: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min,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min。
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休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min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min。
5)急性心肌炎: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
6)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7)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3.药物因素
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莨菪类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及麻黄碱类药等,心率可不同程度增快。

检查

1.血常规检查:主要判断是否有感染出现。感染时可见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贫血是可见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
2.心电图检查:可出现T波与P波重叠或融合,需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逐渐增快,P-P间隔略有不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率稍减慢。
3.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恢复正常;可出现快心率依赖型阻滞、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4.胸部平片:排除器质性病变。

诊断

诊断只能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的特征是:
可出现T波与P波重叠或融合,需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P-P间隔略有不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心率稍减慢。

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

1.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min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6.25~12.5mg)或钙拮抗药(如口服硫氮卓酮15~30mg),需要时可8~12h服1次。继发于左心衰竭的窦性心动过速,应主要处理心力衰竭。

预后

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与心律快慢及基础心脏状态有关。

轻度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良好。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率>150次/min,则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

预防

1、控制原发病,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心脏病,预防贫血、脱水等。

2、注意少进刺激性食物、饮料(如浓咖啡、浓茶)。

3.避免刺激因素,如观看过于恐怖故事和动画、电影等。



健康问答

  • 窦性心动过速需要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窦性心律100~15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在发病时首先应尽量避免诱因,如饮浓茶、喝酒及应用兴奋...心脏加快心率的药物。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度激动与焦虑。如有心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而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时,应及时就诊,尽早查明原因,以利防治。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135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12日 16:2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