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别名: 产色霉菌病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chromoblastomycosis   phaeohyphomycosis   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英文名: chromoblastomycosis
发病部位: 单侧手、腕、踝、膝及足背等暴露部位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紫红色丘疹或结节   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  
多发人群: 农民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可分为三型: 
1﹒疣状皮炎(verrucous dermatitis)或典型着色真菌病 病变多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不侵犯骨骼,损害起于外伤部位,1~3周后出现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光滑,暗红至淡褐色。逐渐扩大而成隆起的斑块,进展很慢,最后形成多发肉芽肿,可呈结节状、疣状、乳头状甚至菜花状,有脓液渗出,散发臭味。重者可致深部组织发生纤维化,造成淋巴管阻塞,出现肢体的象皮肿。自觉症状多不明显,但可经年不愈。 
2﹒脑脓疡综合征(枝孢霉素病) 常由分支孢子菌从局部病损处经血行播散引起脑部有包膜的脓疡,多发生于体弱或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中。 临床症状可有头痛、抽搐、昏迷以及复视、步态障碍等,一般按病变受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征象。脑脊液中除蛋白升高外,细胞数可以超过1400 ×106/L,但常找不到病原菌。 
3﹒囊肿性及非特异着色真菌病 常由于穿刺的伤口感染而引起单个或多发性囊肿样损害,其中可见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棕色真菌,可局限于皮下或肌肉内,为大小不等质硬的囊性肿块,其上覆以高起的增厚表皮。囊肿间或发生穿孔而溃烂,排出着色真菌。局部淋巴结常不受累,亦很少发生播散。

病因

本病可由裴氏、紧密、疣状、皮炎着色真菌及分支孢子菌等引起。国内以卡式枝孢霉为最多见,其次为裴氏着色菌、紧密着色真菌、甄氏瓶霉等。最近又发现棘状外瓶霉等暗色丝孢霉所引起者。在组织或脓液中呈圆形棕黄色真菌细胞,直径6~12μm,并不生芽,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寄生在潮湿的土壤与腐烂的谷草木材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组织,经组织直接蔓延或沿淋巴向四周扩展。偶可侵犯脑组织及其他脏器。

检查

1、皮肤科检查:紫红色丘疹或结节,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表面污秽,有小脓疡及黑色小点,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
2、实验室检查:取脓液、痂皮或黑点直接镜检,可见厚壁、棕色硬壳细胞,培养有暗色真菌生长。真菌培养可鉴定菌种。  ﹒
3、病理改变: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增殖皮炎,大量炎细胞浸润,在表皮微脓肿及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棕色厚壁孢子。

诊断

 1﹒发病前多有外伤史。 
 2﹒好发于单侧手、腕、踝、膝及足背等暴露部位。 
 3﹒本病初起为紫红色丘疹或结节,逐渐向周围扩大,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表面污秽,有小脓疡及黑色小点。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 
 4﹒病程迁延,数十年不愈。常中央好转边缘扩展,形成环状或马蹄状。长期不愈者可引起患肢橡皮肿,若瘢痕挛缩则影响肢体功能
  5﹒极少数病例可经血行播散引起全身皮肤损害,甚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病变。 
 6﹒自觉症状轻微。 
 7﹒实验室检查 取脓液、痂皮或黑点直接镜检,可见到棕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可鉴定菌种。
 8﹒病理改变 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增殖皮炎,大量炎细胞浸润,在表皮微脓肿及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棕色厚壁孢子。
 9 .本病需与皮肤结核、肿瘤等鉴别。

治疗

1.药物治疗 
皮肤型与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首选伊曲康唑口服100~400mg/d,疗程1~48个月。约半数病人有效。其他药物无效者,也可试用该药。    
氟康唑对链格孢霉感染有效,首次剂量为400mg,静脉滴注,以后减至100~200mg/d,一般用药1个月后症状改善,3个月显著改善。   
严重的系统感染需用两性霉素B或与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但仅对部分病人有效,且颅内感染无效。两性霉素B的用法为,成人初始剂量1~5mg/d,静脉滴注,以后每天增加2.5~5mg,直至0.7mg/(kg·d)。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常用剂量为每天50~150mg/kg,分3~4次给予,静脉滴注应每次在45 min内滴完。曾有人试用两性霉素B与酮康唑联合治疗,亦仅对部分病人有效。两性霉素B用法同上,酮康唑为每天400mg口服。    
2.手术治疗 
孤立的局限性皮损宜早期手术切除。部分病变广泛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可在全身用药1个月后进行大面积手术切除,术后做自体或异体植皮。孤立的肺部病灶也可考虑手术切除,但这种机会相当少。因为肺部暗色丝孢霉病常伴有其他脏器的病变或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这些病人往往不宜手术治疗。    
3.外用疗法    
(一)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面积较小的损害。   
(三)局部温热疗法:鉴于着色协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灯泡局烤等使病变地方湿度达到50~ 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最适宜在适宜在农村开展。    
(四)二性霉素乙10~50mg,进行局部注射(每5mg 本品加入2%奴夫卡因1ml)。每周一次,坚持3个月,可能奏效。此疗法也可用庐山霉素代替。    
(五)局部外用噻苯哒唑二甲基亚砚溶液或10%5-氟胞嘧啶软膏均可望见效。  

预后

本病慢性,常可数十年不愈,可形成橡皮肿,部分可致畸。

预防

避免外伤,如树枝,木刺,禾本植物的秸秆的刺伤,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

健康问答

  • 着色真菌病怎么引起的
    医生头像
    牛国伟 主治医师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 皮肤科
    是由暗色真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词条标签

皮肤科  真菌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牛国伟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0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13日 22:2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