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上肢深静脉血栓(UEDVT)是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头臂干静脉和上肢的深静脉,如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内血栓形成,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栓最常见。
别名: 培基特-施罗特二氏综合征   上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Paget-Schroetter病   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UEDVT  
英文名: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extremity
发病部位: 上肢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症状: 肿胀   疼痛   红斑  
多发人群: 运动员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缺乏典型症状,多于查体后发现患肢肿胀(80%)。30%-50%患者出现患侧肢体疼痛,患肢红斑、浅表静脉曲张、肢体功能障碍等少见。5%患者无症状。患者常以并发症起病:

①肺栓塞较下肢少见,发生率9%;

②深静脉血栓复发,1-6个月内血栓复发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1.7倍,6个月是高峰期,多于原位复发;

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2%,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血栓更易导致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病因

原发性UE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和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异常,约占20%。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凝血因子Ⅲ缺乏,或者是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时,UEDVT的风险增加5-6倍。蛋白或凝血因子的突变导致了血液高凝状态,是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重要原因。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异常以Paget-Schroetter综合征最为典型,故又称胸廓出口综合征,常见于举重运动员、摔跤运动员、投掷运动运动员、铁匠、油漆工、汽车修理工等反复上臂上举运动的人群。 继发性UEDVT约占80%,常见危险因素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两大类,其他少见因素如起搏器除颤仪植入、既往深静脉血栓史、住院超过10d、年龄大于65岁岁、30d内手术史或上肢制动史、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伴随疾病等。 RIETE研究显示中心静脉置管是UEDVT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中心静脉置管者相比,发病率增加7倍。穿刺静脉、置管过程未肝素化、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和置管、导管的直径、尖端所处位置等均影响UEDVT发生率。短期内(<1个月)中心静脉置管时,优择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1个月) 时,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相似。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短期置管风险相似。三腔导管比单腔导管UEDVT发生的风险高20倍。肿瘤是另一重要的危险因素,RIETE研究中指出38%的UEDVT与恶性肿瘤有关,另一项多中心研究报道了相似的结果。肺癌最多见(28%),其余是乳腺肿瘤(15%)、结直肠肿瘤(13%)

检查

1、 超声(US) 加压超声判断血管壁的压缩性,彩色多普勒检查血管内血流信号。加压超声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97%,特异性96%。当血管直径变化、出现病理性回声、血管丧失了可压缩性、血管内缺少彩色信号或者见充盈缺损即可判断血管内存在血栓。单独出现血管的不可压缩性即可提示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诊断通常用于不可使用加压超声的静脉,如中段锁骨下静脉、下腔静脉和部分头臂干静脉,敏感性84%,特异性94%。
2、 静脉造影(CV) 诊断的金标准,影像学征象为静脉内充盈缺损。缺点:有创、需要造影剂。约20%的人因为肾功能差、血管造影成像差或造影剂过敏而不能进行。仅适用于无创检查不能确诊但临床高度疑似的病例。
3、 CTV、核磁共振 MRI平扫的敏感性71%,特异性89%,增强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90%,但结果存在争议。CTV、MRV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无研究数据,仅报道过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94.8%。CT、MR还可以发现危险因素,如胸廓出口解剖异常、肿瘤等。

诊断

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特别是并存多个危险因素时需警惕UEDVT。UEDVT临床症状评分表如下:中心静脉侵入性操作, +1分;局部疼痛,+1分;单侧肢体水肿,+1分;其他可能的诊断,-1分。总分-1~0分,UEDVT为低可能性;1分为可能性;2~3分为极高可能性。该评分诊断敏感性较低,仍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首选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查。高度疑似但是超声检查阴性的患者,选择静脉造影。

治疗

1、抗凝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ACCP)建议: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同下肢深静脉血栓,推荐单独抗凝治疗,确诊后立即使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抗凝,腋静脉及更近端静脉内的血栓形成、CVC相关性UEDVT、 肿瘤患者抗凝时间≥3个月,与CVC、肿瘤无关的UEDVT抗凝时间为3个月。抗凝后血栓复发率约0-4%。
2、溶栓 
由于尚缺少溶栓可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和DVT复发发病率的研究数据,故不做为UEDVT一线的治疗方法,ACCP建议仅用于:症状严重、血栓占据大部分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血栓形成14d内、肢体功能良好、预期寿命长于一年、低出血风险者。指南尚无具体剂量推荐,首次溶栓成功率约72%-91%,2周以上的血栓溶栓常无效,导管溶栓较静脉溶栓更安全。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溶栓的风险和长期益处。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同样需要抗凝治疗。
3、手术取栓术 
适用于大块血栓形成并影响肢体功能者或者有绝对抗凝、溶栓禁忌证者。
4、上腔静脉滤器 
上腔静脉较短,放置滤器困难,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8%,包括心脏填塞、大动脉穿孔等,使用率极低。仅适用于抗凝禁忌或抗凝失败的患者,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5、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目前尚无适应症和长期随访的研究数据,临床数据显示反复介入手术,可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缺少可靠的研究数据。
6、拔除中心静脉置管 
是否需要拔除置管还存在争议。2010年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指南和2012年ACCP均建议:已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仍需保留中心静脉置管者,可以继续保留中心静脉置管,但必须同时抗凝。若不需要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则建议拔除,肿瘤患者拔管后需长期抗凝治疗(≥3个月),非肿瘤患者拔管后抗凝时间为3个月。

预后

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治疗或者有严重并发症预后差。

预防

预防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寥寥无几。中心静脉置管是独立危险因素,故选择较小直径的导管、长期置管优选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可以有效的降低UEDVT的发生率。预防性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降低上肢深静脉血栓复发。长期抗凝尚无更多数据支持,但ISTH、ACCP建议:对于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胸廓出口综合征、血栓后综合征的患者需抗凝3~6个月。

健康问答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原发性UE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和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异常,约占20%。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凝血因子Ⅲ缺乏,或者...是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时,UEDVT的风险增加5-6倍。蛋白或凝血因子的突变导致了血液高凝状态,是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重要原因。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异常以Paget-Schroetter综合征最为典型,故又称胸廓出口综合征,常见于举重运动员、摔跤运动员、投掷运动运动员、铁匠、油漆工、汽车修理工等反复上臂上举运动的人群。 继发性UEDVT约占80%,常见危险因素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两大类,其他少见因素如起搏器除颤仪植入、既往深静脉血栓史、住院超过10d、年龄大于65岁岁、30d内手术史或上肢制动史、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伴随疾病等。 RIETE研究显示中心静脉置管是UEDVT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中心静脉置管者相比,发病率增加7倍。穿刺静脉、置管过程未肝素化、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和置管、导管的直径、尖端所处位置等均影响UEDVT发生率。短期内(<1个月)中心静脉置管时,优择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1个月) 时,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相似。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短期置管风险相似。三腔导管比单腔导管UEDVT发生的风险高20倍。肿瘤是另一重要的危险因素,RIETE研究中指出38%的UEDVT与恶性肿瘤有关,另一项多中心研究报道了相似的结果。肺癌最多见(28%),其余是乳腺肿瘤(15%)、结直肠肿瘤(13%)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205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04日 21:02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