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常提示存在严重并发症,有些病情凶险,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预后。需要迅速诊断和处理
别名: convulsions in the newborn   convulsion of newborn  
英文名: neonatal convulsions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症状: 口吐白沫   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的肌肉强直、阵挛性抽搐  
多发人群: 新生儿  
治疗手段: 针对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窒息   脑缺氧症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新生儿脑与间脑和脑干连接的边缘系统较为高级,则惊厥通常表现为口-颊-舌的运动(吸吮、咀嚼),眼球运动异常或呼吸暂停;新生儿很少发生有节律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源于新生儿传导惊厥的皮层系统如突触连接和髓鞘发育还不成熟;新生儿惊厥分为4种类型:微小型、阵挛型、强直型和肌阵挛型; 80%新生儿惊厥发生在生后1~2天至生后1周 
1)微小发作型:早产儿常见,发作并非一直伴有EEG改变 表现: 
(1)眼部异常运动:阵发性斜视、眼球震颤、眨眼, 
(2)口-颊-舌异常运动:面肌抽动.吐舌.咀嚼、吸吮、撅嘴、打呵欠 
(3)异常的肢体运动:划船样、击鼓样、骑车样、游泳样动作 
(4)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心率、呼吸大幅波动.呼吸暂停、血压升高 
2)局灶性阵挛型:见于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代谢异常。一个肌群阵发、节律抽动,可以从身体一侧局部开始播散到同侧身体的其他部位,发作时神志清楚局部阵事发作 
3)多灶性阵挛型:发作时多个肌群阵发性节律性抽搞,表现为多个肢体或部位同时先后交替的抽动,抽指也可游走,常伴意识障碍 
4)强直型: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 
(1)局灶性:单个肢体强直性伸展,一侧肢体僵硬的姿势,躯干或颈部不对称的姿势 
(2)全身性:四肢强直性伸展或双下肢强直而双上肢屈曲,持续的躯干的后仰或俯屈,常伴眼球团定和呼吸暂停 
5)肌阵挛型:先天性酶缺乏;重度室息脑损伤。表现通常累及屈肌群,肢体或某个部位短促的屈曲型抽动 
(1)局灶性:典型表现为上肢屈肌的抽指 
(2)多灶性:典型表现为身体几个部位不同步的抽搐 
(3)全身性:典型表现为上肢和下肢的屈肌同时抽指,较前两型常见

病因

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过度同步去极化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阵发性改变,除潜在疾病引起的惊厥外,所有惊厥都是由细胞内能量转移引起的,这种能量转移是由于ATP依赖性钠钾(Na+-K+)漆功能障碍所引起,可使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递质失衡 
1)围生期并发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脑损伤、脑梗、脑血管意外、脑积水 
2)感染(10%):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感染中毒性脑病、破伤风, 
3)代谢-内分泌因素(5-15%):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低血糖;VitB6缺乏症、核黄疸、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4)脑缺氧: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意外窒息 
5)颅脑异常:先天脑发育不良、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脑畸形、颅内肿瘤 
6)先天性酶缺陷:枫糖尿症,尿素循环障碍,高甘氨酸血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半乳糖血症、VitB6依赖症 
7)基因缺陷: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夜发性额叶癫痫肾上腺白质萎缩.神经皮肤综合征.新生儿肌阵挛性脑病,线粒体脑病 
8)药物:撤药综合征(药物戒断)局麻药、呼吸兴奋剂异烟肼氨茶碱、有机磷 
9)原因不明:约占新生儿惊厥2%

检查

1)外周血和脑脊液培养:脑脊液必须通过显微镜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和微生物,并测定糖和蛋白质的水平 
2)根据临床情况作进一步的代谢性检查(如动脉血pH值,血气,血清胆红素水平或尿氨基酸或有机酸测定) 
3)头颅X线可发现颅内钙化,免疫抗体检测可诊断先天性感染,脑电图对难以确定是否有惊厥有帮助,对惊厥的治疗和随访有益。正常脑电图或惊厥过程的局灶性异常是预后好的征兆,脑电图显示弥漫性异常则预后不佳,头颅超声或CT可确定颅内出血。

诊断

1)病史:家族癫痫史,母亲围产期情况,用药史及母亲有无吸毒等 
2)查判断胎龄、头颅大小、囟门、黄疸、皮疹及神经系统体征。有惊厥的临床表现。 
3)根据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治疗

合理的抗惊厥药物用药方案有利于改善新生儿的预后,应用长程EEG和数字化VEEG评价治疗效果是进行细致性研究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临床发作有效控制,而脑电反复发作没有发现时,因为脑电发作和临床发作都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影响预后。 
1) 苯巴比妥仍是新生儿发作的一线药物,认为负荷剂量40mg/kg;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血浆中的治疗浓度20-40Umol/l,但对没有进行人工通气的新生儿1次给与负荷剂量可导致呼吸暂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分两次给药,苯巴比妥对1/3-1/2的新生儿发作有效,应用长程VEEG评价苯巴比妥对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疗效,发现单独使用苯巴比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那些背景波显著异常的的新生儿发作是无效的;苯巴比妥可以提高脑电临床分离,不应用脑电监测往往会做出错误的研究结论. 
2) 苯妥英作为苯巴比妥的替代药物,推荐负荷剂量是15mg/kg,以不超过每分钟1mg/kg的速度静脉注射,在以苯巴比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的29例新生儿中,13例有效,以苯妥英为二线药物治疗的5例新生儿中,仅仅4例有效,目前在随访的儿童年龄组中尚未发现长期应用苯妥英治疗过程中导致皮疹,鬼脸动作和牙龈肿胀的报道,对那些苯巴比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无效的新生儿,苯妥英是最好的二线药物,但苯妥英可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伴隐匿性心肌受损的患儿出现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 
3) 绝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物已应用于新生儿,地西泮在体内的半衰期接近30-75小时,由于药物的蓄积作用可发生呼吸抑制不适合长期静脉应用,可以1次以0.3-1mg/kg静脉注射,劳拉西泮常应用于年长儿,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报道较少,起效快和半衰期长,有地西泮同样的副作用,氯硝安定也常静脉给予,剂量以I00Ug/kg/d较合适,但常引起新生儿多涎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 咪达唑仑是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证实是治疗儿童癫疯持续状态安全有效的药物,咪达唑仑是水溶性、起效快的GABA拮抗剂,作为镇静剂用于人工通气儿童有很好的安全性,咪达唑仑用于治疗新生儿发作的报道很少,对于那些虽用大剂量苯巴比妥或/和苯妥英但仍不能控制的新生儿发作持续静脉应用咪达唑仑是很有效的附加治疗方法,但近来发现在新生儿中咪达唑仑的副作用较多,咪达唑仑在早产儿中可导致肌阵挛性痉挛和强直姿势;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达到900-7093mg/L,可导致新生儿EEG出现爆发抑制现象 
4) 利多卡因有很窄的治疗范围和蓄积量,静脉输液必须限制在48小时内,在利多卡因成功治疗惊厥的报告中,可使用脑功能监测仪来测量惊厥发作的控制,但有研究表明在检测过程中如单独使用脑功能监测仪(CFM)可以丢失近一半发作,新生儿发作的诊断、分类和定量应首选EEG,但是长期检测可以使用CFM. 
5)丙戊酸钠可用于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由于其肝脏损害已限制应用.氨己烯酸不能静脉应用,它可以导致婴儿期不能被监测到的复视等副作用,目前国外对新生儿应用拉莫三嗪的报道还很少在新生应用受到限制是由于它需要缓慢滴注,如快速静滴导致变态反应性皮疹,目前拉莫三嗪的研究集中在顽固性癫痫患儿的添加用药上,拉莫三嗪对于小于1岁的顽固性部分性发作和婴儿痉挛有效,托吡酯和唑尼沙胺是需要继续临床试验的新药物,由于托吡酯很快的肝代谢率,新生儿需要的剂量达到30-40mg/kg/day,可每日三次,但在新生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证实,唑尼沙胺已经在日本应用了15年,证实了在新生儿期的安全性.

预后

发新生儿脑病后的不良预后包括脑瘫和没有运动缺陷的大脑发育延迟,中度新生儿脑病有约25%预后不良,严重新生儿脑病有66%预后不良(33%死亡,33%残疾).新生脑电背景活动可预测预后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预后较好,重度背景异常者81%-90%预后不良,中度背景异常则缺乏预后意义,中重度背景异常者68%发展为癫痫。

预防

1) 加强护理和小儿体格锻炼。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让小儿到室外活动,使机体能适应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 注意营养,提高抵抗力。

健康问答

  • 新生儿惊厥应该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医生头像
    周静冬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芷江路院区 - 儿科
    1.新生儿惊跳 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肢体抖动或阵挛样动作,将肢体被动屈曲或变换体位可以消除,不伴眼球运动或口颊运动。常见于...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或饥饿时。而惊厥为无节奏抽动,幅度大小不一,不受刺激或屈曲肢体影响,按压抽动的肢体试图制止发作,仍感到肌肉收缩,常伴有异常眼、口颊运动。 2.快速眼运动睡眠相 有眼部颤动、短暂呼吸暂停、有节奏咀动、面部怪相微笑、身体扭动等。但清醒后即消失。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3).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周静冬

上海市中医医院芷江路院区 儿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500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28日 20:2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