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导致发热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才能确诊是什么原因,一般新生儿的腋温高于37℃即可为发热。
别名: fever of newborn   fever of the newborn  
英文名: Fever of the newborn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症状: 发热、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尿少  
多发人群: 新生儿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新生儿脱水   惊厥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新生儿发热分为生理性发热和病理性发热两种:生理性发热见于环境温度过高或包裹过多,剧烈哭闹或吃奶以后也可能使体温升高。 另一种情况是脱水热,主要指生后2~3天,母乳分泌不足,又,没有及时喂水致使体内脱水,体温升高,病理性发热包括外胚叶发育不全,家族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产伤性血肿或骨折后的吸收热,新生儿尿崩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最多见的还是感染性发热各种细菌、病毒、原虫类引起的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脐炎、肠炎等,都可引起发热,感染性发热和环境温度过高或包裹过多所致的发热最常见,又最需要鉴别。般来说,环境温度过高时,患儿大多情况良好,精神反应没有明显改变,食欲好,大小便正常,皮肤红,手足热,腹部温度低于手的温度,肛温与指温差减少。由感染引起发热时,患儿精神反应差,不爱玩,食欲下降,小便改变,皮肤较苍白,手足较凉,腹部温度高于手的温度,肛温与指温差较大,如温差大于L6℃,提示发热由感染引起,

病因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a、IFN-β、TNF等

检查

1)体温计测量:腋温高于37℃ 
2)血常规:白细胞增多 
3)C反应蛋白;血、中段尿、粪及痰等病原体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咽拭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检查是否是感染病。

诊断

诊断步骤:
1)诊断是否真实:体温计提示发热要经过查体证实 
2)定性诊断:感染或者非感染
3)定位诊断:寻找病因 
(1)全身感染:败血症,休克等 
(2)局灶感染:皮肤疖肿,静脉炎,肺炎 
4)分析热型的变化,应注意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要排除应用退热措施的干扰

治疗

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以保持在2~万℃为宜,因包裹过多所致,只要松解衣服,体温很快就会降至正常,脱水热时,轻症只要喂此水就可以缓解,重症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为枕冷水袋。当体温超过39℃时,可以温水擦浴,水温33~35℃擦浴部位为前额、四肢、腹股沟和腋下。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骤降,造成不良影响,各种退热药在新生儿时期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应慎用。 生理性发热,只要及时处理,很快就会恢复,不必到医院击,如果怀疑感染性发热,或反复发热时,定要带患儿到新生儿科医生那 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值得提的是:新生儿保温能力差,发热的患儿只要稍加处置,体温就会恢复正常,切不可因体温恢复了,就麻痹大意,应该用上面提到的鉴别内容,对患儿进行全面的动态观察,相反,患有严重疾病的患儿,体温往往不升或由发热转为体温不升的同时伴有精神反应差,不哭,不玩,食欲下降,

预后

预后一般良好,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预防

1) 室内多通风,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 
2) 做好新生儿的皮肤、黏膜的保护,避免发生感染。

健康问答

  • 新生儿发热的症状有哪些?
    医生头像
    曲双双 主治医师 北部战区总医院 - 儿科
    1.环境温度高     2.新生儿脱水热      3.感染   测量体温的间隔时间需视新生儿体温是否稳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如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温度探头可固定在新生儿身体某一部位作为体温监护,随时可从数字屏幕上得知体温读数,如用间断测温法应注意勿过频,临床常用的水银柱玻璃体温计,价格低廉且较准确,用于新生儿应另外设计低温读数,可以测得低于35℃的低体温。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1.徐秀华 临床医院感染学 1998;176.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 医院感染管理学 2000;580.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曲双双

北部战区总医院 儿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6161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9日 15:3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