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的干预
1、药物治疗首选副作用小的新型药,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片、齐拉西酮、氨磺必利片等,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 目前,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均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疗效,其中氯氮平疗效最为突出,因为其不但可阻断DRD2,还作用于其他神经递质受体,如5-HT2受体;然而,由于其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1-3%),在许多国家,氯氮平仅允许用于对其他抗精神病药均无应答的患者,且需持续进行血药监测。 抗精神病药通常在改善幻听及妄想等阳性症状方面具有疗效,是急性期及长期治疗中的主力军,但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其他重要临床症状,如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则无明显作用,而这些症状正是构成患者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证据显示,长期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虽可有效预防精神病症状的复发,但伴随着诸多令人烦恼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运动障碍、镇静。此外,尚有大量患者经治疗后,即便是阳性症状也无充分改善,个体应答状况异质性颇高。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虽然对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更佳、运动障碍副作用更少,但心血管方面副作用更多。氯氮平对于约60%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但有证据显示,目前氯氮平的使用仍显不足。
2、 心理治疗 抗精神病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心理治疗则可进一步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因此,多学科协同、多机构协作是必要的。许多发达国家已为首次精神病发作及发作三年内的患者提供了早期干预服务,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已推荐心理治疗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建议所有患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BT)及家庭干预。 此外,躯体健康管理也是必要的,如改善饮食、运动、、预防药物滥用、监测心血管及代谢风险等。在许多国家,由社区、初级及次级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专家组成了多学科小组,持续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