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隙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别名: 间隔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  
英文名:
发病部位: 四肢都可发病,小腿、前臂多见  
就诊科室: 关节外科  
治疗手段: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肢体肿胀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病因

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有: 
1.肢体的挤压伤 
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醉酒、CO中毒等昏迷患者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2.肢体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小时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病。 
3.肢体骨折内出血 
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4.医源性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 
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病。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5.髂腰肌出血因外伤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其他截石位手术时,两小腿置于托架上,小腿三头肌受压超过5小时,也可致本病。

检查

1.压力测定组织内压测定。根据压力测定指导是否行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3.磁共振检查对于查找病因有帮助。

诊断

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压力增高的间隔区内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活动无力,而被动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如在胫前肌综合征时被动屈曲足趾,可引起胫前肌及伸趾肌肌腹部位的剧烈疼痛,这种所谓“被动牵拉试验”,对于早期诊断间隔区综合征有很大帮助。

治疗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此种后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1.非手术治疗用保守方法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适应证是: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皮肤有张力性水疱,肌肉被动牵拉痛,经Whiteside穿刺测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30mmHg者。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经7~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2.手术治疗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如手术方法正确,减压彻底术后处理恰当,则患者将顺利恢复。手术指征:①肢体明显肿胀与疼痛;②该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③该组肌肉被动牵拉疼痛;④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⑤筋膜间隙测压在30mmHg以上。具有这些体征者,应即行手术切开。对可疑是否切开减压者,宁可切开,并无不良后果,不可失之于观察。

预后

只要没有引起肌肉坏死,神经坏死者,预后较好。

预防

避免任何引起该病的病因。
避免医源性损伤并对高危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健康问答

  • 那些情况下会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医生头像
    赵海恩 副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骨科
    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词条标签

关节外科  手术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海恩

唐都医院 骨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93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1月04日 09:5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