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跟腱断裂

跟腱断裂通高发于年龄在30~50岁的男性患者。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为每年每2~10/10万人。发生断裂患者的平均年龄约35岁,男性患者占绝对比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约为4:1至20:1。
英文名:
发病部位: 足踝部,跟腱  
就诊科室: 创伤骨科  
多发人群: 运动员,舞蹈演员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直接外伤引起的开放性跟腱断裂伤处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可见跟腱组织。
2.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发生于踝关节背伸位进行弹跳或蹬踏动作时。患者常诉有足跟后方有棒击感,随即出现提踵无力,无法完成蹬地、跳跃等动作。可以行走,但是行走困难并无力。

病因

1.有两类跟腱断裂高发人群应该引起注意,一类是平时生活处于相对静态而有意愿间断性参加高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另一类是常年处于低强度长时间体育活动的人,此二类人群是跟腱断裂的高危人群。
2. 除直接暴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外,间接暴力导致跟腱断裂的机理是当踝关节处在过伸位小腿三头肌突然发力引起。当踝关节在背伸20度°~30°发力跖屈时跟骨结节到踝的轴心半径大,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此时突然用力踏跳,已紧张的跟腱需要承担超过自身重力几倍的力,跟腱发生断裂。 
3.引起跟腱断裂的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激素的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既往的跟腱损伤或病变;感染、系统性炎性疾病;高血压及肥胖等原因。

检查

1.超声:
最直接的检查方法是超声探查,可明确跟腱是否断裂,断裂的位置及程度。
2.X线平片:
可用于判断是否伴有跟腱附着部位的撕脱骨折。
3.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可进一步检查判断跟腱变性的程度及断裂的部位。

诊断

1.病史
直接损伤导致的跟腱锻炼伴有明显的病史。急性跟腱断裂者有明确的运动中损伤病史,大部分患者可清晰回顾受伤时脚踝后方有棒击感及弹响,且损伤常发生于踝关节极度背伸位发力时。 
2.症状与体征 
提踵实验阳性、跟腱后方凹陷且伴有肿胀或皮下出血点。Thompsontest阳性,跟骨结节下移。
 3.检查 
最有效便捷的检查方法是超声检查,可明确跟腱是否断裂,断裂的位置。后续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进一步检查判断跟腱变性的程度。普通X线平片可用于判断是否伴有跟腱附着部位的急性撕脱骨折。

病史结合症状和体征,再结合超声声像图,诊断不难。

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对于对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除无条件进行手术或局部皮肤有感染不宜手术的情况下,可采取非手术疗法,其他时候以手术治疗为佳。跟腱断裂手术的成败在于手术缝合时准确的掌握好缝合的松紧度。非手术治疗不易做到此点。对于开放伤口的跟腱断裂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手术防止伤口感染。
1.非手术治疗 
可应用屈膝跖屈位石膏,膝关节屈曲45°踝关节跖屈。可促使两跟腱断端相互靠近来促进跟腱断端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最初采用过膝关节的长腿支具,将膝关节限制于屈曲状态,而踝关节限制于跖屈状态,以最大程度降低跟腱张力。4周后将膝关节以上部分石膏锯断,更换为短腿石膏。与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后跟腱再断裂率较高,但其优点是:无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多样,其选择视术中探查所见跟腱损伤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各种肌腱缝合术以及选择邻近其他腱性组织进行的增加肌腱强度的技术。术后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手术的治疗方式缺点是:存在伤口不愈合,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效果不佳等风险。

预后

预后较好。

预防

1.根据跟腱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可知,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主要原因是跟腱在踝关节背伸状态下小腿三头肌迅猛收缩所致。故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运动前的热身训练、拉伸训练是避免跟腱断裂的重要手段。
2.其他已知的与跟腱断裂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激素类药物的局部注射,喹诺酮类药物的的使用等都应尽量避免。超强度、超负荷运动引起的疲劳也是导致跟腱断裂的重要因素之。因而,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应循序渐进参加日常活动量,且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对于预防跟腱断裂的发生均有较大意义。

健康问答

  • 我是一名足球爱好者,球友中时常听说跟腱断裂,我本人也很担心自己的跟腱断裂。有什么好的预防办法吗?
    医生头像
    赵海恩 副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骨科
    在踢球上赛场前应该进行针对跟腱的热身训练、拉伸训练,在球场上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踢球技术。一般来说会降低跟腱断裂的几率。

词条标签

创伤骨科  手术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海恩

唐都医院 骨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5948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2月30日 11:0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