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心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血液循环出现障碍,造成其脑部缺血、缺氧以及水肿等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英文名: Mental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发病部位: 心血管   脑  
就诊科室: 精神科   中医心内科  
症状: 焦虑、抑郁、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多发人群: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治疗手段: 心理疗法、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冠心病伴精神障碍 是指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过程中出现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
分为
①焦虑抑郁状态
②幻觉妄想状态
③意识障碍
④神经症状。 
2)心律失常伴精神障碍 由于心律失常而出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或称阿-斯综合征,表现为兴趣减少、记忆降低、联想困难等症状。 
3)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精神障碍 表现倦怠、烦躁、气短、心悸、易激惹、情绪不稳、失眠、健忘、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精神抑郁等。 
4)心力衰竭 可出现失神、晕厥、眩晕等。在严重心功能代偿不全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谵妄和精神错乱状态。
5)先天性心脏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惹、抑郁、情感不稳、淡漠、无欲、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发音欠清,表达能力差。 
6)高血压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由于血压高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头痛,眩晕,乏力,视物模糊。

病因

1)患者出现心血管问题后,盲目地对自己的病情进行评估,过分关注或担心自己的病情而出焦虑和抑郁情绪。 
2)患者就医后,由于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或者专业知识过于落后以及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含糊解释患者的病情,误导患者,让患者无法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均符合原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并发症: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的检查结果。

诊断

(1)有心血管疾病的依据。
(2)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3)精神症状常随心血管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
(4)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手段视精神障碍的种类而定,如抑郁、焦虑、恐惧等以个别、言语性解释、保证为主;对有幻觉妄想的病人,症状的解释需审时,往往需要等待药物起效后,或患者在稍能接受的条件下进行,否则会引起反感或抵触而拒绝冶疗,结果会事与愿违;对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缄默、木僵、孤独、退缩者要加强行为训练;对A型行为用行为治疗来矫正,如放松训练等。行为方式的改变不仅可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对冠心病的预后也有极大影响,要做好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再调整和再适应,这是防治本病的重要举措。
2)中医辨证疗法采用中药加减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方中的柴胡具备升阳举陷之功效,当归补血,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升阳的作用,白芍则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葶苈子、泽泻能够消除水肿,陈皮、香附、郁金能疏肝解郁,茯苓、苍术以及厚朴则可以健脾祛湿,诸类药物随症加减使用,可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情况与心脏功能。 
3)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氟哌啶醇、氯氮平等,也可选用利培酮和奋乃静等,以消除幻觉和妄想;选用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和抗抑郁剂如文法拉辛(万拉法新)等以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预后

本病常随心血管疾病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者,预后较好,心血管疾病控制较差者,伴有心房纤颤、严重心衰者,预后较差。

预防

1)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控制饮食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
3)控制血压和血脂。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余民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48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4月28日 11:3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