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硬脑膜下血肿

小儿硬脑膜下血肿(Pediatric subdural hematoma)指由于多合并有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者凝血功能产生障碍造成硬膜下的出血,血液蓄积造成的颅脑损伤。
英文名: Pediatric subdural hematoma
发病部位: 脑部硬膜下  
就诊科室: 小儿神经外科  
症状: 硬膜下的出血蓄积,形成颅脑损伤  
多发人群: 常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儿,而少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治疗手段: 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和控制出血术
并发疾病: 癫痫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常合并有原发性脑挫裂伤,病症较为严重,病情迅速发展,多出现原发性昏迷。由于脑挫裂伤和血肿出现在不同部位,可出现各种局灶性神经体征或癫痫发作。单纯性硬膜下血肿的患儿仅表现为外伤后精神变弱或哭闹变多,多无原发性意识障碍;会伴有抽搐、频繁呕吐;血肿压迫皮质时,可出现局限性神经体征。

病因

多由外伤造成,新生儿可能由产伤引起,部分患儿由于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自发性出血。

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出现出血量,可表现为贫血症状,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此外,通过CT检查可扫描出现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诊断

由临床症状和脑CT检查结合确诊。首先是临床症状,单纯性硬膜下血肿的患儿,多无原发性意识障碍,仅表现为外伤后精神变弱或烦躁哭闹、易激惹;多伴有抽搐、频繁呕吐;血肿压迫皮质时,可出现局限性神经体征;如果前囟未闭,多数患儿前囟张力增高或膨隆,伤后多有原发性昏迷。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由于多合并有原发性脑挫裂伤,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而且病情发展迅速,伤后多有原发性昏迷,昏迷程度可不断加深,极少有中间清醒期,根据脑挫裂伤和血肿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局灶性神经体征或癫痫发作,血肿占位效应导致脑疝时,常出现生命体征和瞳孔的变化,表现为瞳孔不等大、病理性呼吸等。同时,主要依据脑CT检查确诊,主要为CT显示高密度血块形成,对于复合型患儿,因合并有严重脑组织挫裂伤和脑水肿。

治疗

一般情况下,首选的方案是通过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和控制出血术进行治疗。因复合型患儿合并有严重脑组织挫裂伤和脑水肿,常还需同时清除损坏的脑组织,进行内减压术,但因儿童头皮比较薄且脆弱,为了避免伤口脑脊液漏或感染,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不做外减压。

预后

儿童急性硬膜下血肿由于代偿能力强,预后比成年患者好。

预防

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脑外伤,新生儿注意产伤检查。若有凝血机制障碍,注意检查出血情况。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防止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症。

健康问答

  • 哪个阶段的婴儿更容易发生小儿硬脑膜下血肿?
    医生头像
    丁辉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 儿科
    根据统计,儿童的硬脑膜下血肿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占77%,而只有14%是发生于2岁以上的病童,因此1岁以下的幼儿,父母应多加注意。

参考资料

[1]康晓明,李美华,陈恒.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J]. 实用临床医学,2001,04:87-88. [2]汤文蔚.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附18例报告)[J]. 实用儿科杂志,1989,06:57-58..

词条标签

脑损伤  出血  儿科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丁辉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儿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5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2月09日 10:1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