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特发性高嗜酸性细胞综合征

特发性高嗜酸性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嗜酸细胞持续增高,多伴有器官损害的综合征,预后常不良。
英文名: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发病部位: 血液、累及多器官  
就诊科室: 血液科  
症状: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痛,体重减轻等  
多发人群: 男性  
治疗手段: 药物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痛,体重减轻等。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侵犯全身组织或器官,最常受累的器官是心脏,发生率高达58%,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附壁血栓和瓣膜功能损害;其次为皮肤损害(56%),皮疹一般分两类:
①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②红斑、丘疹和结节,包括水肿性红斑、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多形红斑、麻疹样红斑、红皮病、瘙痒性丘疹、甚至是皮肤溃疡等。约50%患者皮肤表现为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皮肤原发者少见,一般发生于心脏受累之后;神经系统损害为56%,可表现为血栓性脑病、外周神经病变等;肺脏损害为49%,可有肺脏浸润、肺纤维化等。其他少见的受累器官为胃、小肠、结肠及关节等。

病因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分为反应性、继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四类。 反应性、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主要包括:
①寄生虫感染,血清学及PCR方法有助于病原诊断。
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③药物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④某些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结核、猫抓病、艾滋病等。
⑤皮肤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银屑病、疱疹性皮炎、寻常型天疱疮等,增多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⑥恶性肿瘤,约0.5%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⑦风湿性疾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⑨Churg-Strauss综合征,亦称变应性血管炎肉芽肿。
⑩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变应性胃肠炎)。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是指恶性克隆性疾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为单克隆性增殖,病理形态显示骨髓、外周血和实质器官中浸润的是幼稚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染色体分析Ph1染色体阳性,基因分析能检测出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此外,还包括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指现有的检测手段找不到明确的克隆性证据,但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高侵袭性的骨髓增殖异常疾病。

检查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等

诊断

IHES的诊断目前主要是根据Chusid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1.5×109/L,持续6个月以上;
②未发现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
③有多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

治疗上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稳定后再减量。若无效可采用环磷酰胺;或羟基脲口服,长春新碱单用或与低剂量羟基脲合用;α-干扰素可缓解IHES患者部分症状亦可能控制本病。

预后

本病常累及多系统,长期预后多不良,因此早期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预防

减少接触寄生虫等易导致机体严重免疫反应的物质。

健康问答

  • 特发性高嗜酸性细胞综合征的病人家属或护理者应该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徐晓梅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校医院 - 内科
    本病服药时间较长,需要维持半年至1年,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期发现和治疗感染症状,如咽痛、发热、尿路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等。...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易致骨质疏松,治疗期间指导其睡木板床或硬板床,告知患者不能因感觉良好而做超出病情允许的劳动或锻炼,谨防自发性骨折。观察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痤疮及浮肿等副反应,及时发现并做相应处理。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夏志宽, 王文岭, 杨蓉娅.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综合征2例并文献回顾[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 04(3):136-138. 徐美华, 袁伟建, 张桂英,等.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5):2270-2271. 王笑碧.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6a):1038-1039..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徐晓梅

浙江大学校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3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8年01月29日 18:0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