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可分为反应性、继发性、克隆性和特发性四类。
反应性、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主要包括:
①寄生虫感染,血清学及PCR方法有助于病原诊断。
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③药物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④某些感染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结核、猫抓病、艾滋病等。
⑤皮肤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银屑病、疱疹性皮炎、寻常型天疱疮等,增多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⑥恶性肿瘤,约0.5%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⑦风湿性疾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⑨Churg-Strauss综合征,亦称变应性血管炎肉芽肿。
⑩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变应性胃肠炎)。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是指恶性克隆性疾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为单克隆性增殖,病理形态显示骨髓、外周血和实质器官中浸润的是幼稚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染色体分析Ph1染色体阳性,基因分析能检测出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此外,还包括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指现有的检测手段找不到明确的克隆性证据,但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高侵袭性的骨髓增殖异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