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类固醇后脂膜炎

类固醇后脂膜炎是系统性使用激素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 该病常见于儿童,患有风湿热、白血病和肾炎的儿童应用泼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由于激素减量或停用而出现的结节性皮下脂膜炎。
别名: 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  
英文名: poststeriod panniculitis
发病部位: 颊部、下颌、四肢近端、躯干和臀部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内科  
症状: 皮下痛性硬结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多见于儿童,短期内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患者体重剧增,在骤然停用或减量1个月内很快发生皮下结节,结节大小不等,散在或融合,境界清楚,有活动性和触痛、瘙痒,表面皮肤潮红或正常皮色。主要发生于用激素后脂肪沉积最多部位,如颊部、下颌、四肢近端、躯干和臀部等处。

病因

发病机制不明,有学者认为脂膜炎常发作于脂肪明显积聚部位,当突然撤减激素时加速了此处脂肪动员,损伤了脂肪细胞;还有专家认为是脂肪细胞内脂酶一过性障碍所引起脂肪细胞变性和结晶化。

检查

组织病理:为不伴有血管炎的小叶性脂膜炎,伴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针样裂隙形成为其特异性表现。

诊断

(1)本病多见于儿童; 
(2)在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骤然减量或停用后发生。 
(3)皮下痛性硬结,结节好发于脂肪异常沉积部位; 
(4)恢复激素治疗或激素加量后,结节很快消退。 鉴别诊断:同其他脂膜炎相鉴别诊断。

治疗

(1)轻症病例2-3个月后结节可自然消退,不需特殊治疗。 
(2)皮损严重者可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或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直至皮损完全消退,之后再缓慢减少该激素用量。

预后

本病经数周或数月可自然消退,无全身症状。个别严重患者可同时有胃肠道脂肪坏死,出现胃肠症状死亡。

预防

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停用时要逐渐减量。

健康问答

  • 类固醇后脂膜炎怎么治疗及预防?
    医生头像
    黄捷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皮肤性病科
    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停用时要逐渐减量。轻症病例2-3个月后结节可自然消退,不需特殊治疗。皮损严重者可增加糖皮质激素剂量或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直至皮损完全消退,之后再缓慢减少该激素用量。下拉查看详情

参考资料

徐晶,赵书平,龙京花.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1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24)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词条标签

脂膜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黄捷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928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0月28日 16:1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