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肾素性醛固酮增多症)[康恩氏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别名: 原醛症  
英文名: primary aldosteronism
发病部位: 肾上腺  
症状: 高血压   多尿   肌无力  
多发人群: 男性   女性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并发疾病: 高血压   尿路感染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原醛症的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
①早期:仅有高血压,无低血钾症状,醛固酮分泌增多及肾素系统受抑制,导致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上升;
②高血压,轻度钾缺乏期:血钾轻度下降或呈间歇性低血钾或在某种诱因下(如用利尿药)出现低血钾;
③高血压,严重钾缺乏期。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一)高血压 
为最常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渐高,对常用降血压药效果不及一般原发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呈难治性高血压,出现心血管病变、脑卒中。 
(二)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①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血钾愈低,肌肉受累愈重。常见诱因为劳累,或服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促进排钾的利尿药。麻痹多累及下肢,严重时累及四肢,甚而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②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在低钾严重时,由于神经肌肉应激性降低,手足搐搦可较轻或不出现,而在补钾后,手足搐搦变得明显。 
(三)肾脏表现 
①慢性失钾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变性,浓缩功能减退,伴多尿,尤其夜尿多,继发口渴、多饮;
②常易并发尿路感染;③尿蛋白增多,少数发生肾功能减退。 
(四)心脏表现 
①心电图呈低血钾图形:QHT间期延长,T波增宽、降低或倒置,U波明显,T、U波相连成驼峰状。
②心律失常:较常见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严重时可发生心室颤动。 
(五)其他表现 
儿童患者有生长发育障碍,与长期缺钾等代谢紊乱有关。缺钾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作用减弱,可出现糖耐量减低。

病因

(一)醛固酮瘤 
多见,大多为一侧腺瘤,直径大多介于1~2cm。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少数腺瘤患者对站立位所致肾素升高呈醛固酮增多,称为肾素反应性腺瘤。 
(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 
亦多见。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病因可能与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增强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少数患者双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对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试验(如直立体位,限钠摄入,注射利尿药等)及抑制性试验(如高钠负荷等)均无反应,称为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所致原醛症。 
(三)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可为家族性,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也可为散发性,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数周后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压、血钾恢复正常。发病机制为:正常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在肾上腺球状带表达,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11β-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调控。在GRA中,11β-羟化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编码序列融合形成一嵌合基因,此基因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而不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目前已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此嵌合基因。 
(四)醛固酮癌 
少见,为分泌大量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往往还分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肿瘤体积大,直径多在5cm以上,切面常显示出血,坏死。 
(五)迷走的分泌醛固酮组织
 少见,可发生于肾内的肾上腺残余或卵巢、睾丸肿瘤。

检查

(一)血、尿生化检查
①低血钾:一般在2~3mmol/L,严重者更低。低血钾往往呈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早期患者血钾正常。
②高血钠:血钠一般在正常高限或略高于正常。
③碱血症:血pH和Co。结合力为正常高限或略高于正常。
④尿钾高:在低血钾条件下(低于3.5mmol/L),尿钾仍在25mmol/24h以上。 
(二)尿液检查 
①尿pH为中性或偏碱性;
②尿比重较为固定而减低,往往在1.010~1.018之间,少数患者呈低渗尿;
③部分患者有蛋白尿,少数发生肾功能减退。 
(三)醛固酮测定 
血浆醛固酮浓度及尿醛固酮排出量受体位及钠摄入量的影响,立位及低钠时升高。原醛症中血浆、尿醛固酮皆增高。正常成人参考值:血浆醛固酮卧位时50~250pmol/L,立位时80~970pmol/L(血浆醛固酮pmol/L换算成ng/dl时除以27.7);尿醛固酮于钠输入量正常时6.4~86nmol/d,低钠摄入时47~122nmol/d,高钠摄入时0~13.9nmol/d。原醛症伴严重低血钾者,醛固酮分泌受抑制,血、尿醛固酮增高可不太严重,而在补钾后,醛固酮增多更为明显。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测定
 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基础值降低,有时在可测范围之下。正常参考值前者为(0.55±0.09)pg/(ml•h),后者为(26.0±1.9)pg/ml。经肌内注射呋塞米(0.7mg/kg体重)并在取立位2小时后,正常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较基础值增加数倍,兴奋参考值分别为(3.48±0.52)pg/(ml•h)及(45.0±6.2)pg/ml。原醛症患者兴奋值较基础值只有轻微增加或无反应。醛固酮瘤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受抑制程度较特发性原醛症更显著。醛固酮高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低为原醛症的特点,血浆醛固酮(ng/dl)/血浆肾素活性[ng/(ml•h)]比值大于30提示原醛症可能性,大于50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高血压及低血钾的患者,血浆及尿醛固酮高,而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螺内酯能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并降低高血压,则诊断可成立。须进一步明确病因,主要鉴别醛固酮瘤及特发性原醛症,也需考虑少见的病因。醛固酮瘤一般较特醛症者为重,低血钾、碱中毒更为明显,血、尿醛固酮更高。

治疗

(一)手术治疗 
切除醛固酮腺瘤。术前宜用低盐饮食、螺内酯作准备,以纠正低血钾,并减轻高血压。每日螺内酯120~240mg,分次口服,待血钾正常,血压下降后,减至维持量时,即进行手术。术中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300mg,术后逐步递减,约一周后停药。腺瘤手术效果较好,术后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多尿、多饮症状消失,大部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其余患者血压也有所下降。 
(二)药物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以及特发性增生型患者,用螺内酯治疗,用法同手术前准备。长期应用螺内酯可出现男子乳腺发育、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等不良反应,可改为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以助排钠潴钾。必要时加用降血压药物。 钙拮抗药可使一部分原醛症患者醛固酮产生量减少,血钾和血压恢复正常,因为醛固酮的合成需要钙的参与。对特醛症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可奏效。 对GRA,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成人用地塞米松每日0.5~1mg,用药后3~4周症状缓解,一般血钾上升较快而高血压较难纠正,可加用其他降血压药治疗,如钙拮抗药等。于儿童,地塞米松的剂量约为0.05~0.1mg/(kg•d),也可用氢化可的松12~15mg/m2体表面积,分3次服用,后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 醛固酮癌预后不良,发现时往往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化疗药物如米托坦、氨鲁米特、酮康唑等可暂时减轻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的临床症状,但对病程演进无明显改善。

预后

醛固酮瘤的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特发性增生者手术效果差,应采用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为腺瘤或特发性增生,可先用药物治疗,继续观察,定期作影像学检查,有时原来未能发现的小腺瘤,在随访过程中可显现出来。

预防

①摄食正常钾。钠固定饮食2周或更长(3~5周)。   
②于适应钾。钠固定饮食2~3日后。第3~4日留24h尿测定钾。钠。同时测定血钾。血钠及二氧化碳结合力。   
③首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每日主粮的摄入量(主糖中不能采用加碱或发酵粉制作的面粉)。按“食物成分表”计算出每日主粮所供给的K+。Na+量。再从检查饮食所规定的K+。Na+总量减去主粮所供给K+。Na+。剩余的K+。Na+mg量即从副食及食盐(NaCl)予以补充。

健康问答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什么?
    医生头像
    赵彦鹏 主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不孕症科
    1、指导病人应进高蛋白、高热量、高钾、低钠饮食。   2、嘱病人注意安全,切忌远行,以防意外发生。   3、指导病人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时测量血压,遵医嘱正确用药,必要时到医院就医。   4、指导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了解作用及副作用,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高血压、感染等现象,应停止用药,及时就医。   5、向病人讲解口服钾离子药物的注意事项,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6、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征象,一旦出现应紧急就诊。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肾上腺  内分泌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赵彦鹏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不孕症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984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0月14日 14:45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