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要点
本病临床虚证多而实证少。故治疗时,虚者重在滋养精血,精血充足,经量自充;实者活血通利,佐以温经、行气,或祛痰,慎不可妄投攻破之品,以免耗损精血,使经血难复。
分型论治
1.肾虚证
证候 经行量少,色淡黯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弱。
证候分析 肾虚精血不足,血海不充,故经来量少,色淡质稀;肾虚胞脉失于温煦,则小腹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弱均为肾虚之征。
治法 滋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 归肾丸(《景岳全书》)。
菟丝子 当归 熟地黄 山茱萸 杜仲 枸杞 山药 茯苓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滋补肝肾,填精育髓;菟丝子、杜仲补肾强腰;山药、茯苓健脾和中;当归养血通经。
2.血虚证
证候 经行量少,甚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耳鸣,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 营血衰少,血海空虚,故经行量少,色淡质稀;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均为营血不足之象。
治法 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 滋血汤(《证治准绳》)。
当归 白芍 熟地黄 川芎 人参 山药 黄芪 茯苓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四物养血调经;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
3.血瘀证
证候 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证候分析 瘀血内停,冲任受阻,经血下行不畅,故经行量少,色黯有块;不通则痛,则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瘀阻稍减,则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调经。
方药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香附、乌药。
熟地黄 川芎 白芍 当归 桃仁 红花
若寒邪内盛,血为寒凝,症见小腹冷痛,形寒肢冷,酌加肉桂、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
4.痰湿证
主证 经来量少,色淡质黏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平素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痰湿内停,壅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经来量少,色淡质黏如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胸闷呕恶;痰湿下注,则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 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苍术 香附 胆南星 枳壳 生姜 神曲
方中二陈汤化痰渗湿,健脾和胃;胆南星燥湿豁痰;香附、枳壳理气行滞;苍术健脾燥湿;神曲健脾导滞;生姜温中和胃。
方中活血通经药物较少,可加入当归、川芎、鸡血藤、牛膝养血活血之品。
其他疗法
1.血府逐瘀胶囊 3粒,日3次,口服。适用于本病血瘀证者。
2.定坤丹
3.乌鸡白凤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