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与微创数字化神经调控

发表于:2017年03月13日 访问人数:8885人

疾病简介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精神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大脑边缘系统上神经核团(主要有: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分泌、调节、传导异常所引发的精神异常、情感异常及行为异常。

疾病的基本和附加表现

基本表现:

脱离现实及思维、情感、意志减退之间的互不协调。

附加表现:

思维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被害、嫉妒、夸大、罪恶)

感知障碍:多见幻听(评论性、争议性、命令性、思维声化)

情感障碍:多见迟钝、淡漠、对人对事多不关心。无诱因的激怒、急躁、情感爆发、情感矛盾等;

行为障碍:阴性表现为沉默寡言、孤独退缩、木僵状态。阳性表现为兴奋、躁动、冲动又攻击或毁物行为。

智力障碍:智力减退、人格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药物规律治疗前3年有效率约70%;第5年降为30%,开始伴有社会功能下降;第8年降为15%;社会功能基本丧失;第10年降为5%。随着病程延长,疗效变差,社会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功能衰退。一般而言,病史三年以上,联合服用两种或以上药物仍然控制不住症状发作的就称为难治性精神病。

疾病诊断与治疗

       精神类疾病对脑结构的检测主要有头颅CT、MRI、PET-CT等,对脑功能的检测主要有视频动态长程、短程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脑超声多普勒脑血流分析仪,心电计算机分析仪,心理测量与分析仪。对于脑功能性疾病,脑递质代谢紊乱导致脑功能异常是其症状发生的物质基础,纠正脑功能异常主要依靠仪器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和药物对症处理等。在这方面我科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运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图形生物反馈治疗仪,生物电反馈治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借助心理辅助、康复、药物等疗法来治疗脑功能性疾病。

功能神经外科定义

       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性疾病包括精神类疾病、癫痫、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性疾病、恶性疼痛等,采用手术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外科分支被称为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外科区别)。对于难治性精神类疾病,药物已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迫切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精神外科手术成为最佳选择。

微创数字化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技术

       微创数字化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其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向是脑立体定向技术、图像融合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微电极技术等的巧妙组合。手术目的是调控精神活动有关神经结构间的联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因此手术靶点主要根据患者精神症状选择。术前评估时,结合患者核心精神症状找出其对应的手术靶点。例如杏仁核调控适用于兴奋、冲动、攻击敌对行为等症状;扣带回调控对幻觉、妄想、偏执、多疑等有较好的疗效;如有焦虑、恐惧、躁狂等症状,则应行内囊前肢调控等。

技术特点

1、精准定位技术:采用CT、MRI、DTI等多图像多维融合定位技术,对脑深部核团的毫米级精准数字化定位,定位误差小于0.01毫米,精准靶向。

2、精准微创手术:术前,计划系统将模拟手术路径,术中,术者头部切口根据手术计划确定后,切口微小仅3.5厘米,更接近手术靶点,射频调控电极粗度仅2或3毫米进入脑内,并根据手术计划导航系统,可以避开脑部重要血管及神经纤维走向,这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效果。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重要保障。

3、核团定位技术:该技术采用CT、MRI、DTI图像融合和微电极细胞水平定位技术,可实现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对脑部核团精准定位,术中调控核团避开了神经纤维,确保了手术安全性。        

      CT/MRI图像融合

   手术计划系统计算手术靶点

       近十年来,科室专家团队应用《微创数字化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技术》治疗各类难治性精神病2500余例,手术有效率94.5%。手术作用包括四方面:1、有效控制精神症状;2、明显提高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一即术前不承认有病、不愿服药,术后能自愿服药;3、明显提高药物的敏感性一即术后同类药物减少2/3左右,仅需服用内科常规药量的1/3左右;4、术后经过康复逐渐恢复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社会功能,最后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此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并可最大限度保护周围脑组织功能,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手术适应症:

1、精神分裂症:伴有伤人、毁物、自杀行为的各类型分裂症;

2、顽固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神经官能症等;

3、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等;

4、物质依赖精神障碍;

5、癫痫性精神障碍;

6、精神发育迟滞性精神障碍伴明显冲动、攻击行为。

病例分析:

       王某某,女,22岁,病史8年,北京人。患者于2009年因高考压力大、爷爷车祸去世等原因受到精神刺激。出现疑神疑鬼、敏感多疑、胡思乱想、被害妄想、凭空闻声、自言自语。经常哭闹、骂人,无故发脾气,情绪激动时出现摔东西、砸门等行为;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否认有病,拒绝服药。期间一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精神专科进行药物、物理、心理治疗,由于病史久,服用药物副作用明显导致肝肾功能异常,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等并发症。在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对身体危害越来越大。情急之下,其父母将患者带至我院功能神经科进行手术治疗。经过2周的内科治疗,异常指标调整至正常范围后,行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术后,该病人幻觉、妄想、异常行为消失。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力等功能均良好。术后将平时服药药量降低至三分一进行巩固。经过1个月的康复,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张某,女,33岁,江苏盐城人,病史13年。李某属于单亲家庭,在她的记忆中,父母总是吵架、摔东西,每次吵架她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蜷缩在角落中。父母离婚后,内心的阴影无法抹去。受环境的影响与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性格发生了改变。她不爱说话、闷闷不乐,渐渐地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且遇事很不耐烦,悲观绝望。母亲将他带至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并通过内科治疗。起初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病情不断加重,并出现自杀行为2次。无奈下,患者母亲求助于我科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张某情绪稳定,在没有出现过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等异常行为,出院后过着积极乐观的生活,经长期跟踪随访病情控制良好,至今未复发。

文章来源于: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