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的适应症

发表于:2016年12月29日 访问人数:9074人

       颅脑伽玛刀的适应症随着伽玛刀认识的加深和对机器的不断改进逐步得到扩大。开始主要是治疗一些脑功能性疾病,比如震颤麻痹、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等,以后逐渐发展到治疗脑肿瘤。治疗的范围也从颅内扩大到治疗一些颅外的肿瘤,比如眼眶内的肿瘤和鼻咽部的肿瘤,近年又用于治疗青光眼。1997年笔者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提出了伽玛刀适应症选择的四项基本原则:一、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和科学态度严谨的神经外科医生把关。二、必须树立具体病人具体分析的观点。三、必须把追求***疗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四、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伽玛刀的适应症。现在看来这一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它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最多见。

  颅内肿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症

  1.听神经瘤:早在1969年Leksell等即以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病人,迄今已治疗万余例,疗效良好,术后2—3年肿瘤控制率70%一80%。尸检发现,治疗后的肿瘤坏死或瘢痕化,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肿瘤缩小或稳定,虽不象开颅手术那样将肿瘤切除,但肿瘤已不再生长。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已使听神经瘤的全切率、面神经和听神经保留率明显提高,但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安全、无创、痛苦小,已成为某些听神经瘤病人的常规治疗方法。适应证包括:肿瘤直径<2.5cm;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术后残留;希望保留面神经功能者;双侧听神经瘤,应先做听力丧失的一侧肿瘤等。

  2.脑膜瘤:由于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脑膜瘤可经开颅手术彻底切除,因此,脑膜瘤患者应手术治疗。但特殊部位的脑膜瘤如岩斜部、鞍区、蝶骨嵴内侧以及与颅内静脉窦广泛粘连的脑膜瘤,手术全切困难,并发症多,术后残留名复发率高。对于上述部位的脑膜瘤,可以应用立体定

  向放射外科治疗,也可以先行手术切除,对难以切除的肿瘤残留部分进行照射,既可根治肿瘤和又可避免颅神经损伤。

  3.垂体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瘤始于五十年代,当时使用的放射源为质子束,七十年代开始使用伽玛刀,主要治疗中、小型垂体瘤或不适合全麻手术者。随访发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垂体瘤患者内分泌症状的控制率可达7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和视力下降。术后垂体功能低下者可采取激素替代治疗。为防止视路受损,应将视交叉和视神经的受照剂量控制在8一10Gy以下。

  4.颅咽管瘤:囊性颅咽管瘤可行立体定向穿刺术,对于实质性肿瘤或囊性颅咽管瘤的实体部分,如果范围不大(<2.5mm),可以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视交叉、视神经和眼球。

  5.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区肿瘤开颅手术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普通放射治疗易引起脑干放射性损伤,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该区域肿瘤却十分安全,受术者无死亡,对脑干损伤小。为预防照射后发生急性脑积水,治疗前***先行脑脊液分流术。

  6.脑转移瘤:脑转移瘤在发现时往往较小,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很适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尽管大多数转移瘤对分次照射不敏感,但对单次大剂量定向照射却反应良好。治疗后1—3个月,肿瘤消失或缩小。经大宗病例随访,肿瘤控制率达90%,可以延长病人寿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7.脑胶质瘤:胶质瘤,尤其是低分化瘤,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边界不清,并不适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为了充分发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优点,减少放射性脑损伤,目前的主要治疗策略有全脑照射后追加x—刀或伽玛刀治疗,多等中心照射,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大部切除后放射外科治疗等。

  颅脑伽玛刀适应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立体定向神经放射外科的医生来把握。以上只是罗列了适合伽玛刀治疗的病种和治疗的范围,具体到个体病人,必须结合患者病灶的性质、部位、大小、周围重要结构、风险程度等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伽玛刀治疗。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