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间质性肺病做哪些家庭护理?

发表于:2016年10月26日 访问人数:8711人

       间质性肺病病情比较容易反复,迁延不愈,咳咳喘喘,痛苦不堪。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该病预防保健最为重要。现就几方面谈一下该病的家庭护理。

一、饮食护理

       1. 少量多餐: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例如:蛋类、糙米、玉米面、荞麦面、水果和蔬菜等,可多给予木耳、紫菜、海带、蘑菇等。

       2. 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油腻食品:平时以清淡为宜,尤其对于肥胖患者,脂肪供应量宜低。吃肉以瘦肉为宜,以达到祛痰湿与适当控制体重为目的。辛辣、煎炸等食品,易生痰,导致热助邪盛,邪热郁内而不达,久之可酿成疾热上犯于肺,加重病情。

       3. 重度间质性肺病病人可予软食或半流食:这样可以减轻呼吸急迫所引起的咀嚼和吞咽困难,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防止食物反流。

       4. 多饮水:重度间质性肺病患者因张口呼吸,出汗多、饮食少,常使患者失水,并使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增加液体摄进量,对于纠正或防止失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如患者不能饮食时,可用静脉补液,这样有利于稀释痰液。伴有心衰的患者 饮水要适量。

       5. 对某些已知会引起过敏、诱发哮喘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所谓“忌口”就是忌“发物”。“发物”一般是指食后能引起宿病复发或新病加重的食物。“发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是因 人而异的。例如:有些过敏体质者常因吃了鱼、虾、蟹等海腥类的食品而诱发咳、喘加重。所以间质性肺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忌口”,这样既可以避免由饮食不慎而导致咳、喘加重,又可以防止因过于讲究“忌口”而影响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6. 忌烟酒、忌过咸食物:间质性肺病患者多数伴有气道高反应状态,烟、酒和过咸食物的刺激,轻易引发支气管的反应,加重咳嗽、气喘等症状。

       7. 根据自己平日身体状况,针对性地选择食品:间质性肺病患者不仅应留意食品的冷、热、温、凉四性对病情的影响,还应把握食物的四性,选择食物,安排好食谱,避免误食与身体不适的食物,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发生,详细情况要遵医嘱。

二、生活护理

       1.尽量减少活动,注重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2.重度纤维化患者要长期卧床休息,定时翻身、拍背、按摩,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的形成。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制定不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站桩、静功等。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保持在20-24°C,湿度在50-65%为宜。病室内每天通风2次,每次约15-30 分,避免异味刺激。每天行湿式打扫,并紫外线给予消毒照射。房间里不宜铺设地毯、地板膜,也不要放置花草。被褥、枕头不宜用羽毛或陈旧棉絮等易引起过 敏的物品填充,而且要经常晒、勤换洗。

       4.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感染。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及时增减衣物,需佩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刺激性咳嗽。

       5.阔别外源性过敏原,诸如:鸟类、动物(宠物或实验饲养者)、木材(红杉尘、软木加工)、蔗糖加工、蘑菇养殖、奶酪、酿酒加工、发霉稻草暴露、水源(热水管道、空调,湿化器,桑拿浴)以及农业杀虫剂或除莠剂等。

       6.自我推拿:取手三里、迎香、华盖、膻中、肾俞等穴位,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36周,再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揉36周,每日数次,常年不断。

三、氧疗护理

       1.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可根据不同的活动状态及血氧饱和度增减氧流量,以保证患者的氧气需要。原则是保证患者在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达94%以上。

       2.每日湿化瓶更换蒸馏水并消毒湿化瓶。湿化瓶内蒸馏水量一般1/2-2/3之间即可,但如果患者吸氧量较大,湿化瓶内蒸馏水水量应≤1/2,及时添加即可,因氧流量相对于较大时,水泡容易溅起,容易使蒸馏水进入吸氧管,吸氧湿度较大,会导致痰液增多,刺激咳嗽。

       3.密切观察血压及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血压下降可能系压力过高或通气量大,指(趾)甲、口唇、耳垂颜色变化可提示缺氧的改善状况。

       4.监督患者吸氧情况,密切做好患者的氧疗方案。

四、精神调理

       1.戒怒: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还可采用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2.保持精神愉快: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培养幽默风趣感。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