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监测是保障,但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药物治疗而轻视了监测,这是不正确的。下面我就和大家谈谈有关糖尿病监测的话题,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做哪些检查呢?
血糖
血糖监测可分为静脉血糖和指血血糖。患者使用便携式血糖仪在家中进行的自我监测比较常用,也就是指血血糖。血糖监测的时间为:每餐前(其中早餐前也就是空腹血糖最重要);餐后2小时;睡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如有空腹高血糖,还应监测夜间血糖。
具体方法:
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开始调整剂量的前两周,每周应连续测1天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血糖稳定后,可以每2~4周测1天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
使用一日多次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每周应测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睡前血糖,必要时尚需测凌晨血糖。
血糖波动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发热时,应增加血糖测定次数;血糖比较稳定时,可酌情减少测定次数。
伴发其他疾病期间或血糖>16.7mmol/L时,应及时到医院测定血、尿酮体。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 金标准”,也是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可反映近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
治疗初期、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当血糖控制达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以用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尿常规
通过尿常规的检查可以了解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定性、尿中的红白细胞、尿比重、尿的酸碱度等情况。如果病情稳定应该每月检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各一次。如果血糖过高或是合并感染等应激情况,可随时检测尿常规。
尿酮体
尿酮体的监测是1型糖尿病、长病程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均需要检测尿酮体:
出现呕吐或腹痛时;
患者面色红,呼吸急促时;
生病期间;
随机血糖>16.7mmol/L。
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
尿白蛋白排泄率是检查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即尿微量白蛋白大于20微克/分钟说明有早期糖尿病肾病。
做这项检查需要收集24小时的尿量,记录好总尿量,取其中的一部分(约20毫升)送检,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故国际上目前推荐采用测定即时尿标本的白蛋白/肌酐比率来筛查和诊断微量白蛋白尿。
肾功能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每年均应做肾脏病变的筛查,最基本的是尿常规,肾功能应每年查一次。血肌酐用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是最准确的肾功能动态评价指标,当肌酐清除率出现异常应到肾脏内科就诊。
血脂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若存在血脂紊乱,且正接受非调脂药物治疗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标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若接受调脂药物治疗,每6~8周复查一次,达标后每4~6月或12个月复查一次。
肝功能
糖尿病患者服药的品种较多,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
眼病的监测
糖尿病患者常规要做的眼科检查有:
视力;
瞳孔对光反射;
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青光眼患者禁忌散瞳);
裂隙灯检查:虹膜区、前房、房角;
测定眼压;
眼底荧光造影。
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若无视网膜病变,每1~2年应检查一次;若有轻度视网膜病变,每年检查一次;重度病变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若无视网膜病变,每3个月随诊一次;若有视网膜病变,每月随诊一次。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应该到眼科检查眼底。
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为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
大血管病变
心电图应该定期检查,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如果有明确的心前区不适或除外低血糖引发的心悸,应该立即到医院查心电图。
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即踝肱动脉压比值检查。
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应该每年至少查一次踝肱比。
最后提醒大家每次就诊时应测量血压。自己监测好自己的体重。每位患者都应该是自己的医生,及时正确的监测是战胜糖尿病的有力武器,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