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消逝的心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发表于:2016年08月29日 访问人数:8754人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现以ARVD/C表示,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律失常(常常出现室速、室颤等)和猝死。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常染色体突变导致遗传病,原本正常的心肌组织,被破坏、萎缩掉,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结缔组织这样的结构,就好比家里的墙漏了个洞,临时用木板堵上一样。这一类疾病随着心脏彩超以及CT、核磁的普及,被发现病诊断的越来越多,也愈发的受到关注。

       木板堵上的墙毕竟不如混凝土的结实,还有可能短路漏电。正常用来收缩的肌肉被取代了,心脏功能就会受影响,直接的表现就是右心室的增大,甚至在某些薄弱的地方突出,形成室壁瘤、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等。而正常的心肌和这些脂肪、结缔组织掺杂,就好像铜线断开、短路,会出现室速、室颤等致命的心律失常。

       类似的疾病还有杜氏肌肉营养不良,这是一种X染色体突变导致全身骨骼肌萎缩,被脂肪、结缔组织取代。曾经有报道一例患者,是滑雪运动员,即患有这种骨骼肌营养不良,也患有ARVC,这名运动员在发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后,通过努力研究,发现自己的基因中,有一种层粘连蛋白的基因突变,可以同时导致这两种疾病。

       这一类肌肉病变的先天性疾病目前治疗还是比较困难的。前面讲的那例ARVC患者,曾经多次在国内顶级医院多次行射频消融术,但仍然反复发作室速。恐怕这类疾病的治疗,最大的困难在于:

       1.其进展性:这个特点有点像癌症,最开始仅仅浸润一小块面积,最后有可能发展到整个右心室后壁、外侧壁以及左室后壁,听起来有点像肿瘤的扩散,但是它没有肿瘤最特征的特点即异形性,而且只局限在特定组织内。一次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如果病情再发展,可能还会长出新的病灶。另外近些年有报道,有超过50%的患者左室心肌也有受累,分析可能是由于左室心肌较厚,其功能影响不如心肌相对菲薄的右心室明显,故而临床表现通常为右心受累。但也有许多患者表现为左心室起源的室速,磁共振/CT证实与左室病变相关,甚至可以没有右心室受累。目前最新版Braunwald心脏病学已经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改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

       2 .其多基因的复杂性:目前已经发现的ARVC基因突变点就有十余种,而杜氏肌营养不良则达到了70余种!曾经有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基因靶点治疗,但也因为有效的人太少而难以推行。这么多种复杂的基因突变,许多患者还可能同时携带2种甚至更多的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其实也是很有难度的。而其他治疗,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ARVC对其反应推测恐怕也是不一致的。

       但所幸我们所了解的是,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仅有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有可能会受累。如果患者以及亲属有不明原因的黑朦、晕厥、甚至猝死,或者明确诊断为ARVC,就要警惕了,需要监测心脏彩超、holter等,完善心脏增强CT或者延迟增强核磁等检查。目前最主要的治疗还是ICD的植入预防猝死,以及心功能不全的对症治疗;导管射频消融则可以减少室速的发作,也可以减少ICD的频繁放电,减轻患者痛苦。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