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力衰竭科普知识

发表于:2016年08月25日 访问人数:5455人

1.什么是心衰?

       心脏就像一个永不停止的泵,不断地把富有营养的血液泵出,通过动脉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如果向血管内补充液体过快、过多,这个泵所抽吸的血液就会突然变多,使其应接不暇;如果泵本身机械故障或老化(冠心病、心肌病等),也会造成泵功能的下降;或者泵后方的动脉血管阻力过高(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泵的工作负荷就会大大增加,长此以往也会影响泵的功能。心脏功能下降后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就出现了心衰。

       小提示:心衰就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2.怎么知道自己得了心衰?

       心衰的主要表现是喘和肿。喘憋主要在上楼梯、走路等劳力活动时加重,可以感觉气不够用,非常累,常伴有心慌。水肿多见于小腿等下垂部位,呈凹陷性。另外,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可能导致心衰的疾病,还会合并原发病的表现。有上述疾病的人如出现典型的喘、肿症状,需要警惕心衰,建议及时就医。

       小提示:一活动就气喘,怀疑心衰赶紧看。

3.心衰病因是什么?应该避免哪些诱因?

       心衰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风心病、老年心等)、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应配合医生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患者应避免着凉、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等心衰诱因,根据医嘱按时服药、控制液体入量、限盐及适量的活动。

4. 心衰病人怎样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

       通过分级分辨不同程度的心衰,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目前我们常用的是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

       NYHA分级:分为四级,主要依据患者自己的活动量和症状表现。

       Ⅰ级: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日常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即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时即感觉好转。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一般没有症状,但小于平时一般活动量即引起心衰症状。

       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小提示:上医治未病之病,心衰的预防是心脏病患者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5.心衰患者出院后治疗

       (1)控制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注意体重和症状的变化,及时进行自我监测及就诊。

       (2)根据心功能情况及自理程度,鼓励适量的动态运动。  

       (3)按时按量服药。①ACEI或ARB,坚持使用,根据医嘱逐渐增加到最大可耐受量。②β受体阻滞剂:病情稳定后长期服用,根据医嘱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③螺内酯,与前面2个药物合称慢性心衰治疗金三角。④利尿剂:即使无水肿也可小剂量长期使用,注意低钾、低血压和氮质血症。④地高辛:在上述药物治疗过程中,有持续心衰症状者,可加用。但应注意心电的监测。  

       (4)定期随访,复查心、肾功能及电解质、心电图、胸片等。

6.心衰患者生活中如何呵护自己?

       (1)注意饮食中水分、盐分摄取量:盐是饮食中钠的主要来源,大量的摄取能导致心衰患者肾脏排水功能失调,使水肿问题加剧恶化。一般心衰患者水分摄取每天不应超过1.5公升,差不多等于大瓶装的可乐。这其中包括咖啡、茶、汤、粥和服药时所喝的水。注意自己的体重很重要,体重的增加可能意味着体内有过多的水分,需要马上调整(如减少水量或增加利尿剂药量)。心衰病人应尽可能少吃盐,多选择新鲜食品,少吃加工食品,不选择含油盐较多的调味品,而改用天然调味品,如香料或柠檬汁等。此外患者也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多吃纤维素,少吃糖分来保护心脏。健康均衡的饮食也能控制体重,不增加心脏负担。

       (2)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酒过量和吸烟都对心脏有害,能加重心脏的病情。饮酒过量可直接危害心肌细胞,导致心力衰竭。香烟里的尼古丁更是危害不浅,它能刺激人体产生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变窄,加重心脏负荷,也可损害血管内壁,减少血液中氧气的含量,使心跳加速,让病情恶化。因此,不仅是对心衰患者,而是对所有人,应提倡戒烟限酒。

       (3)适当活动与休息:为了协助心脏的康复,患者应逐渐恢复家庭与娱乐休闲活动或回到工作岗位。当然,患者也需要在日常活动中运用保留体力的技巧,从容冷静地面对一天的工作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做每一件事;不匆忙,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做事前后有序,别给自己无谓的压力;就算自己不感到疲劳,也尽量抽空休息片刻;心衰患者也应运动强化心脏肌肉和骨骼,避免肌肉萎缩,而使心衰恶化。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