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胃息肉没有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增生性息肉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见地区最普遍的类型。而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且普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西方国家中,胃底腺息肉更为普遍。
●对于存在孤立性小胃息肉的患者,我们推荐对息肉进行活检并切除(如果可能话),以进行组织学表征(Grade 1A)。单纯行活检不能彻底排除高级别异型增生灶或者早期胃癌灶,因此应该切除所有已知的肿瘤性息肉和所有大于等于1cm的息肉。对于多发性息肉的患者,应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在其余息肉中取代表性活检。
应该对外观正常的胃窦及胃体黏膜进行活检以排除发生于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异型增生。我们建议对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根除治疗。(Grade 2C).
●胃底腺息肉可能为散发性,与息肉综合征伴发,或由长期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所致。散发或PPI所致的此类息肉无恶性潜能或潜能极低。息肉综合征所致的胃底腺息肉可伴随异型增生,但进展为恶性病变罕见。径长大于等于1cm的胃底腺息肉、溃疡性息肉或位于胃窦部的息肉应予以切除。多发性(≥20)或较大(≥1cm)的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患者应考虑停用质子泵抑制剂。
●增生性息肉伴随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出现,以及邻近溃疡和糜烂出现。此类息肉通常为良性,但是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大于0.5cm的增生性息肉应该彻底切除。应根据由并发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他胃癌危险因素引起的癌症风险来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监测。
●胃腺瘤通常发生于萎缩的胃黏膜,还可能见于家族性息肉综合征患者。大多数胃腺瘤是无症状的。息肉最可能导致的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罕见病例表现为梗阻。胃腺瘤是胃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我们推荐经内镜或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外科手术切除所有的胃腺瘤(Grade 1A)。应在初始切除腺瘤性胃息肉后1年时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进行监测。对有胃癌高风险的个体,应进无限期持续监测。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与高胃泌素血症有关(1型和2型)或为散发性(3型)。3型患者在切除时可能已经发生转移,而1型和2型患者的病程通常进展缓慢。对于小于1-2cm的1型和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首选内镜下切除。对3型肿瘤的治疗采用部分或全胃切除,同时进行局部淋巴结清扫。
●炎性纤维样息肉极为罕见,仅占所有胃息肉的不0.1%。该类息肉切除后通常不复发,因此不推荐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