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萎缩性胃炎介绍

发表于:2016年08月02日 访问人数:5870人

       化生性萎缩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有时又称为胃萎缩)这一术语从19世纪起就已开始应用。这一术语至今仍常用于描述慢性胃炎,除了炎症之外,还表现为黏膜变薄、腺体减少和上皮细胞类型改变(即,化生)。

       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多种多样。在由Strickland及其同事提出的分类体系中,A型和B型胃炎分别描述胃体和胃窦的免疫、内分泌和功能改变。但在不同作者间,这一字母命名法的应用情况不一致。

       一个更精确的分类体系采用“化生性萎缩性胃炎”这一术语来特指存在化生性上皮改变。这一分类体系中包括两种主要的亚型,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autoimmune metaplastic atrophic gastritis, AMAG)和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environmental metaplastic atrophic gastritis, EMAG)。界定AMAG和EMAG的位置和组织学特征分别类似于A型和B型萎缩性胃炎。这一分类体系有几个优势:

       ●化生(特别是肠化生),实际上是萎缩性胃炎的普遍特征,且通常是最可靠的界定性形态学特征。

       ●化生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其并发症(如恶性贫血、胃溃疡和胃癌)具有密切相关性。

       ●化生性萎缩性胃炎这一术语明确区分了化生性与非化生性胃萎缩。

       ●对化生的强调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考架构,便于理解血清胃蛋白酶原浓度及其比值的改变,以及伴随胃炎出现的血清胃泌素浓度的改变。 (参见“胃炎和胃病的分类和诊断”)

       尽管AMAG和EMAG在病理、发病机制和临床上均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组织学特征。在AMAG和EMAG中均可见到两种主要的化生类型:假幽门腺化生(幽门腺化生)和肠化生。在慢性胃炎中可能见到其他3种化生类型:胰腺(腺泡)化生、纤毛细胞化生和鳞状上皮化生。后面这三种化生类型不常见且临床意义不明。

       假幽门腺化生 — 假幽门腺化生是指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分泌黏液的细胞所替代,这类分泌黏液的细胞通常位于胃窦(即,幽门部)黏膜。这些分泌黏液的细胞起源于损伤的泌酸腺中残存的颈黏液细胞或干细胞。假幽门腺中具有在正常胃窦中所见的卷曲状腺体,但体积更小、数目更少、所含的黏蛋白更少,并且没有胃窦型内分泌细胞(特别是G细胞)。

       肠化生 — 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是指泌酸腺区黏膜或胃窦黏膜的表面上皮、小凹上皮或腺上皮被肠上皮所取代,肠上皮因为存在杯状细胞而易识别。IM可以进一步细分为3种类型:

       ●Ⅰ型,化生性改变最为明显或完全,呈现出完全成形的小肠上皮,包括吸收细胞型、杯状细胞型和潘氏细胞型。

       ●Ⅱ型和Ⅲ型是不完全化生,由散在分布于胃型黏液细胞之间的杯状细胞构成。

       不同类型的IM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杯状细胞产生的黏蛋白来区分。Ⅰ型和Ⅱ型IM中的杯状细胞主要产生酸性唾液黏蛋白,而Ⅲ型IM则为酸性硫黏蛋白。已有部分研究提出,Ⅲ型IM与胃腺癌的风险尤其增加相关。但是,随后的研究已得出了相矛盾的结果。因此,IM不同亚型的临床效用有限。与局灶或胃窦分布为主的IM患者相比,累及从贲门至幽门的胃小弯或整个胃部的广泛IM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似乎最高。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