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即中风、偏瘫,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脑卒中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不同,大致包括以下这些:
面部、手臂或腿部,尤其是身体的一边,突然感到无力,精神突然产生混乱;语言和理解力混乱,单眼或双眼突然出现视力问题,突然无法行走,头晕眼花,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当然,这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但不能完全消除。经常需采取紧急医疗救护,而不能稍有延迟,这样才能避免严重或致命的脑卒中随后发生。
命救活了,人却“废”了
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全国每年因其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在传统治疗中,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侧重于疾患本身的治疗,缺乏对机体整体和心理的调养。
结果是,老病治好了,新病出来了,命救活了,人却“废”了。更有部分人对“康复治疗”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揉揉胳膊,按摩下腿就是康复治疗了。他们不知道,不恰当的按摩不仅无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甚至可能加重残疾。
摒弃传统观念,提倡全新理念
为让脑卒中患者尽快全面康复,走出传统观念和治疗的误区,应提倡“手术、康复一体化、个性化”的这个全新的偏瘫治疗观念。治疗中应以患者为中心,由神经科专家、康复专家、专业护士、语言训练师、心理医生、针灸师、推拿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小组。
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为脑卒中患者制定最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同时开展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抢救、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个体化的中西医理疗、康复训练及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等,使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家庭、社区接受系统、连续的康复治疗。它不仅可减少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后遗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在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肢体不断地由康复治疗师摆放成相关姿势,防止异常体位形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许多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就可以离床下地,这时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心理方面的早期康复训练。不过,康复训练应长时间坚持,以防功能减退。
同时,在坚持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可以为典型的痉挛型偏瘫患者开展FSPR(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CPS(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肌张力肌力调整术、肉毒素治疗、巴氯芬泵植入术等,可以良好的解决痉挛、流涎、畸形等问题。这些手术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有效的降低过度增高的肌张力,解决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肌腱、关节的挛缩、肢体的僵直及关节活动不灵活。
当然,偏瘫手术之后的康复训练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运动功能实现的四个要素包括:肌张力、解剖结构、肌力、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手术可以解决过度增高的肌张力及存在的挛缩畸形的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肌力和运动控制及平衡的能力,因此,手术后早期的针对力量的康复训练显得尤其重要,中后期增加步态训练及平衡训练,以使患者重获运动的功能。
偏瘫治疗新观念有多项优势
概而言之,脑卒中康复治疗新观念相较于传统疗法有多项优势:
1、它不单是药物治疗,而是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2、强调“急”与“早”。卒中发生后,康复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稳定后就立即开始。这是因为中风患者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及早期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3、手术的介入,有效的解决了单纯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偏瘫效果不理想易反复反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