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3岁,反复发热3个月,体温最高达39.0℃,伴畏寒、乏力、头痛和四肢肌肉关节痛。
2010年5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畏寒、乏力、头痛和四肢肌肉关节痛。在多家医院就诊,EBV DNA水平为1.2×10’拷贝/L,诊断为EBV感染,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度,发热时间无规律,每次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持续2~3 d。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住院。
既往史
患者2009年曾因不明原因血三系下降在当地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未明确病因。
入院检查
神志清,精神可,营养好。颜面、前胸部、手掌及脚掌皮肤见水肿性紫红色斑,指(趾)甲根皱襞处见甲小皮增厚,呈暗红色斑。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无殊。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肌力三级。
化验检查
WBC 2.3×109/L,Hb 127 g/L,PLrT 59×109/L,中性粒细胞0.59,单核细胞0.40。肝功能:ALT 176 U/L,AST 81 U/L,TBil 21.1 mmol/L,Alb 24 g/L,乳酸脱氢酶(LDH)662 U/L,肌酸激酶(CK)80 U/L。尿常规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1.52 g。铁蛋白多次检查均>608g/L。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增生性骨髓象,以红系、巨核系为著;粒系、巨核系有成熟障碍表现;红系部分有轻度双形性改变,铁染色示铁利用障碍;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噬血细胞较易见。
胸部CT检查
两肺间质性炎症改变,左下肺少许炎症伴胸膜反应肌电图示肌源性肌电改变,以近端肌为主。
诊断
(1)皮肌炎;
(2)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治疗
先后予更昔洛韦(0.25 g,2次/d)静脉滴注7 d,后改为0.25 g,1次/d静脉滴注7 d;干扰素(300 mU,1次/d)皮下注射10 d;磷甲酸钠(3.0 g,2次/d)静脉滴注10 d,后改为3.0 g,1次/d静脉滴注10 d+恩替卡韦(0.5 mg,1次/d)口服2周;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伐昔洛韦(0.3 g,2次/d)口服7 d等抗病毒治疗。
患者EBV DNA持续阳性,后改为甲基强的松龙40~80 mg加来氟米特20 mg(治疗10 d后发现无效改为环孢素150 mg),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5 d,肝功能仍未恢复正常,肌力减退逐渐加重,肌萎缩明显,11月27日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随访患者死于噬血细胞综合征。
讨论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死率高,以慢性疲劳、发热、淋巴结病和(或)肝脾肿大为特征,与EBV抗体不正常产生有关,以12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多见。
目前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宿主细胞免疫异常有关,EBV原发感染后潜伏在B淋巴细胞,使其成为静止期记忆淋巴细胞,病毒不再进行自主复制,临床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在极少数个体EBV不能进入潜伏感染或由潜伏期感染再次进入裂解感染,最终发展至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此时EBV除感染B细胞外,还感染T细胞和NK细胞,且呈克隆性增生。感染细胞可侵入全身多个器官,使得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病理改变几乎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临床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异,以持续或间断发热、肝脾肿大为突出表现,还可有淋巴结肿大、血液、心、肺、肾、消化道、五官、皮肤、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以及对蚊虫叮咬的变态反应。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EBV载量及组织病理损害等。凡临床遇到如下情况应考虑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可能:(1)诊断不明的多器官、多系统损伤;(2)临床找不到病原的慢性肝炎、心肌病、肾脏损害等;(3)有高度蚊虫叮咬过敏史并伴皮肤损害,外周血中出现大颗粒样淋巴细胞异常增多伴血浆IgE升高者提示自然杀伤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4)部分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此外,病原学检测对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认为,在临床诊断上,定量PCR测定外周血血浆中EBV游离DNA拷贝数即病毒载量较EBV抗体滴度更有意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载量>102.5拷贝/mL可作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诊断标准。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预后较差,文献报道50%以上慢性活动性EBV感染从首发症状出现后5年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主要死于肝衰竭、心功能衰竭、淋巴瘤、机会性感染及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等。部分患者感染后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的首发症状,应予关注。由于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可发生在淋巴结外的任何器官,因此,对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依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部位进行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很重要,并应尽可能取得病理样本进行组织学及病毒学方面的检查。
目前对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国际上多采用综合治疗,但尚未形成规律性的治疗策略。治疗方法主要有:(1)应用阻碍DNA多聚酶合成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等;(2)应用细胞因子,如INFc(和IL一2等;(3)。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4)应用抗肿瘤药物,如CHOP方案化疗等;(5)早期积极治疗并发症;(6)免疫重建,如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7)单克隆抗体治疗,如输注自体或供体EBV特异性CTL细胞取得一定效果。
总之,对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应早期采取积极措施,积极进行免疫重建,彻底消除被病毒感染或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