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膀胱过度活动(OAB)

发表于:2016年03月29日 访问人数:1508人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尿控学组将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OAB)定义为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症状: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脑血栓、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多,OAB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OAB的研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1 流行病学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中大约16.6%有OAB症状,其中女性为16.9%,男性为16.0%;女性尿失禁OAB、无尿失禁OAB患病率分别为9.3%和7.6%,男性分别为2.6%和13.4%。由此推断美国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300万OAB患者,无尿失禁OAB、尿失禁OAB者分别为2100万和1200万。在欧洲6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英国)的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16.6%有不同程度的膀胱过度活动问题,其中女性17.4%,男性15.6%。OAB中最普遍的症状是尿频,其次是尿急和尿失禁;且OAB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但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亚洲11个国家的709位男性调查显示,29.9%有OAB症状。

       我国目前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50岁以上男性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6.4%,18岁以上女性混合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40.4%。据《科技日报》2010年7月20日报道,中国首个大规模OAB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40岁以上人群中10%的人可能患有此病。

2 病因

       OAB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有以下4种:(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3 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为膀胱感觉过敏、非神经源性病因所致的逼尿肌不稳定、神经源性病因所致的逼尿肌反射亢进。根据影像尿动力学分为:Ⅰ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未发现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Ⅱ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但患者可以感知收缩并能够抑制它;Ⅲ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患者也可以感知收缩并且能够使括约肌收缩,但不能抑制逼尿肌收缩;Ⅳ型,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有逼尿肌的不随意收缩,患者不能够感知,也不能够引起括约肌收缩和抑制逼尿肌不随意收缩。

4 诊断

       OAB的诊断是经验性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典型症状包括尿急、日间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根据2004年第3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制定的评价规则,OAB的基本评价应包括完整、全面的病史,直接的体格检查和适当的辅助检查。

       2009年《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中,OAB的诊断步骤分为筛选性检查和选择性检查。筛选性检查指一般包括病史(典型症状、相关症状、相关病史等)、体格检查(一般体格检查、特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泌尿外科特殊检查(尿流率、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等)。选择性检查指如怀疑患者存在某种病变应选择性完成的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其他检查(尿培养、血生化、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内腔镜、CT或MRI检查或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是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逼尿肌功能。其指征为:尿流率减低或剩余尿增多、首选治疗失败或出现尿潴留,在任何侵袭性治疗前对筛选检查中发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进一步评估。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不但能了解逼尿肌不稳定是否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和有无膀胱出口梗阻,还能通过同步影像形态的变化了解膀胱出口梗阻的解剖水平,因此能得到患者病理生理甚至解剖形态的完整资料。有些患者虽然有明确的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但尿动力学检查不能引发膀胱无抑制收缩,可考虑使用动态尿动力学检查,长时间监测膀胱的功能变化,可能得到膀胱无抑制收缩的证据。

       OAB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OAB患者生活质量的基本评判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有很多的调查问卷,大多数为一般性的而非疾病特异性的,并且多数只针对某个症状。比如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PPBC)、主要OAB症状问卷(POSQ)、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OAB-q)、尿急调查问卷(UQ)、Indevus尿急严重程度量表(IUSS)、膀胱过度活动症状综合评分(OAB-SCS)。日本东京大学的Homma教授综合各评分优点,推出更为实用、更为简便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veractivebladdersymptomscore,OABSS)。OABSS共有4个问题,分别是日间尿频、夜间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选择最近1周内最接近患者排尿状态进行评分,4个问题评分的总和就是OABSS总评分。OAB诊断标准是:尿急得分2分以上(每周1次及1次以上尿急),OABSS总得分3分以上。同时,OABSS总分≤5分的是轻度OAB,6~11分是中度OAB,≥12分是重度OAB。OABSS因使用简便、评价准确,目前已得到广泛推荐和使用。我国已经完成了OABSS对中国OAB患者结果评估的可重复性多中心、单组、开放研究,显示OABSS在中国人群中重复信度极好,并且与排尿日志、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PPBC的相关程度均较高。

5 治疗

5.1 行为治疗

5.1.1 膀胱训练 

       膀胱训练治疗OAB的疗效是肯定的。通过膀胱训练,抑制膀胱收缩,增加膀胱容量。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尽量忍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夜间可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安静入睡。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具体方法:(1)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适用于尿急、尿频等OAB症状明显的患者。其治疗原理为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对于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膀胱压大于30mmHg的病例,不主张进行延时排尿训练。(2)定时排尿(timedvoiding),主要是通过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适应证: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者,严重尿频是禁忌证。

5.1.2 生物反馈治疗 

       人们有意识地排尿和控制排尿,是由于体内存在着某些生物信息。生物反馈治疗就是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将这些体内信息放大,为患者所利用,学会将这些平时未加注意的信息纳入意识控制之下,主动进行排尿或控制排尿。置入肛门或阴道内的反馈治疗仪以声、光、图像等形式,记录膀胱的活动,当患者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不稳定收缩时,仪器即发出特定的声、光、图像等信息,使患者能直接感知膀胱活动并有意识地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达到抑制膀胱收缩的目的。近年来应用生物反馈的方法对盆底肌肉进行物理治疗,在恢复下尿路功能方面确实达到了其他治疗方法难以获得的疗效。

5.1.3 盆底肌训练 

       通过生物反馈或其他指导方法,患者可学会通过收缩盆底肌来抑制膀胱收缩以及其他抑制尿急的策略。目前单纯盆底肌训练在国外应用很少,为获得盆底肌训练治疗的最大功效,常结合生物反馈方法。盆底肌肉训练还包括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等。相关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应作为治疗OAB患者的最初治疗方法。

5.1.4 其他行为治疗 

       如催眠疗法等。

5.2 药物治疗

5.2.1 M受体拮抗剂 

       药物治疗容易被大多数OAB患者接受,因而是OAB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逼尿肌的收缩通过激动胆碱能(M受体)介导,M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拮抗M受体,抑制逼尿肌的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可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OAB。M受体拮抗剂包括M受体阻断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一线药物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曲司氯胺,其他药物有奥昔布宁、丙哌唯林、普鲁苯辛等。

       虽然多项研究证实M受体拮抗剂治疗OAB有较好的疗效,但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产生以上不良反应的原因是这些药物对膀胱缺乏选择性。M受体包括M1、M2、M3、M4、M5共5种亚型。其中M3受体是控制逼尿肌的主要亚型,而M3分布于膀胱逼尿肌和唾液腺。因此M受体拮抗剂的受体选择性和膀胱选择性就是影响其疗效和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索利那新与托特罗定、曲司氯铵等同类药物相比,M3∶M2受体选择性更高,达12∶1,可更有针对性地作用于M3受体,因此疗效更强。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M受体拮抗剂对患青光眼、尿潴留者禁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膀胱颈梗阻、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重症肌无力、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托特罗定可引起视力模糊,不推荐儿童使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重症肝功能障碍者禁用索利那新。

5.2.2 镇静、抗焦虑药 

       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区域参与了排尿控制,如皮质和间脑以及中脑、延髓和脊髓。可选择与这些神经通路有关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多巴胺和谷氨酸等。OAB的治疗药物中,最常用的是丙米嗪,不仅有抗胆碱及拟交感作用,还可能有中枢性抑制排尿反射的作用,被推荐用于治疗混合性急迫、压力性尿失禁。但丙米嗪起效较慢,服用数周后才能见效。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另一抗抑郁药物度洛西汀通过抑制中枢对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尿道外括约肌张力。2004年在欧洲获准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对于帕金森病引起的OAB,多巴胺-1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或多巴胺-2受体阻断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2.3 钙通道阻断剂 

       实验证明,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则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使平滑肌松弛。但口服药物后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远强于舒张膀胱逼尿肌的作用,治疗OAB的作用尚难肯定,现主要为局部给药[21]。

5.2.4 其他药物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黄酮哌酯,但后者疗效不确切。

5.3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仅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包括逼尿肌横断术、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

5.4 中医治疗

5.5 其他治疗 

       包括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其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也可膀胱灌注RTX、透明质酸酶或辣椒辣素,这些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

       综上所述,OAB患者多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的联合应用。M受体拮抗剂作为当今治疗OAB的主要手段,其有效率已经达到75%。将来治疗OAB的方向主要包括:(1)研究作用更特异的新药物;(2)改进手术治疗技术;(3)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培养膀胱组织,用于膀胱扩大术;(4)用器官特异性基因技术逆转神经源性的症状。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