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

发表于:2016年03月12日 访问人数:2646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點液脓血便等;主要侵犯肠道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心理及环境等因素相关。近年来我国居民的UC发病率呈逐步升高趋势。其因反复发作、难愈的特点,成为难治的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0年的癌变发病率在5%左右,UC总的癌变率是正常人5一20倍,目标已把UC定为癌前病变。因此该病必须引起患者高度重视。

       中医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恣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客于肠腑,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淤滞,肉腐血败,经络受伤而成内疡。活动期多有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瘀,血败肉腐之病机变化;缓解期多有脾肾两虚,肺气失调,大肠不固,湿热留恋之候。虽然溃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不明,但其治疗的两个基本的目标和原则已经获得学术界广泛的认同:即发作期减轻症状以及缓解期维持状态。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一些新型生物制剂,具有见效快、成分明显、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其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近三分之一患者难以达到黏膜愈合效果,另有10%患者对上述药物无应答,“难治性UC”病例持续增多;同时,上述药物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水杨酸制剂部分患者可出现过敏、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剂可以造成骨髓抑制,长期应用可能与恶性肿瘤发生相关;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功能,同时容易导致激素依赖或激素无应答而使病情反复;生物制剂英夫利昔等能够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症状及加速黏膜愈合,但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加,继发感染、心血管事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因其为肽类制剂,患者体内很快出现抗体,而且费用昂贵,临床无法用于维持治疗。

       中医的治疗UC是基于对机体(体质)的整体观的认识,根据证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大体分为以下几种:辨证分型治疗、基本方加减、专方治疗、外治法。辨证分型治疗是根据疾病外在的症状及相关体质情况进行审察研究以归纳出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型,并制定治则,拟定方药。基本方加减,是用经方或自拟方临证加减治疗。外治法则包含针灸、推拿、敷贴、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疗效也得到肯定。

       因此,对于UC的治疗,中西医各有其特点,对于急性、重症可首选西药,对于轻、中度可用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可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复发率等,提高临床治愈率。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