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胆石症的非手术治疗--仪器治疗(2)

发表于:2016年03月06日 访问人数:2492人

5、微爆破 

       应用于胆石病,为胆石病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阳德等研制的宽频带信号放大器测压,电超爆和非电起爆两种微爆器,采用微导管式传感器测微爆破压和导管式微爆器定向爆破等新技术为国内外独创,经临床治疗255 例胆石病,一次性爆破碎石率为96. 5 % ,对大的胆石可多次爆破,实际有效率为100 % ,术中无不适感觉,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该技术已通过全国专家鉴定会鉴定。但相关应用报道较少,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6、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溶石 

       体外冲击波是由瞬间高压放电产生的冲击波被椭圆形的反射面形成二次震波,通过液体媒介传入组织至靶点交叉时击碎结石。溶石药物的效果与结石的体表面积呈正比,因此,结石破碎后服用 UDCA 效果明显提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治疗 171例,6 个月结石消失率45.6 %,1 年结石消失率51.5 %。用国产碎石机治疗者9 个月结石消失率仅12.1 %。碎石+ 溶石治疗胆囊结石也存在复发问题,有文献报道5 年后结石复发率高达50 %。

7、经皮胆镜碎石取石(PCCL) 

       该方法是近20年来开展的微创手术,成功率高,上海胆石病研究所报道成功率为97.8 %~98.9 %。解放军309 医院报道了439例PCCL 术后随访10年,总的复发率为41.46%。结石复发相关的因素包括胆囊结石家族史、喜好油腻食品、伴发肝病、PCCL术前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功能不全。结论是PCCL 具有安全、疗效好及能保留胆囊等优点,但术后结石复发不可避免,术后前6年结石复发率逐年明显增加,随后增长缓慢,术后10年约50%的病人无结石复发。 PCCL可作为高龄和高危胆囊结石病人的治疗选择,治疗其他胆囊结石病人尚需慎重,如避免复发原因仍不失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8、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是ERCP从诊断走向治疗的重大发展,自1973年首先把ERCP和高频电灼手术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EST治疗胆道残留和复发结石,成功的为胆道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外,在ERCP和EST的基础上,1976年日本的Nagai首先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RBD)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疗效显著;1979年Soehendra首先报告经纤维内镜置入胆管内支撑管引流,是一种符合生理的非手术引流方法。EST 主要适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对胆道术后仍保留T 管的胆总管残余结石,应待术后4~6 周采取更为简单、安全、可靠的胆道镜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两者同时手术;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更是适应证,急诊行乳头切开取石效果尤为明显;对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一般不采用EST,因EST 无法取出肝内结石,但并非绝对禁忌,对个别老年人或不能耐受肝内取石大手术的病人也可先行EST 取石,解除总胆管梗阻,缓解症状。由于内镜下各种碎石技术的应用,结石大小已基本不受限制。经ERCP 证实胆总管末端狭窄段过长者( > 3cm)、切开后不能完全解除狭窄及估计结石无法取出者不用此法;对胃切除B -Ⅱ式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EST 手术难度大,不宜开展;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此法。对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并发症各家报道不一,发生率为 4 %~17 %。尽管EST 的严重并发症有穿孔、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胰炎等,甚至有一定的病死率,但只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即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出血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少量渗血;大量出血者极为少见。用凝切混合电流,切开速度不宜过快,电凝充分、选择合适的电流指数可以减少出血。切开长度的选择应根据乳头大小、形态、憩室位置及结石大小而定,切不可一味追求绝对长度,切开长度不应超过乳头与十二指肠肠壁交界处,此点极为重要,只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可避免造成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EST 术后结石嵌顿所致,因此,近年来强调尽量取净结石,对未能取净结石者留放鼻胆管引流或塑料支架内引流,可大大降低胆管炎及胰腺炎的发生率。对EST 术中出现的大出血,或术后形成的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该手术时应及时果断,不能延误,如此常可顺利度过难关,预后良好。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