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上火了,别轻易喝凉茶!快来看赖医生讲引火汤!

发表于:2016年03月02日 访问人数:7673人

  有一句广告语:“上火就喝XXX”,应该是家喻户晓。喝凉茶,这在有着浓厚凉茶文化的广东,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没喝过凉茶的一说出去,人家都不信你是广东人,所以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喝凉茶有什么不妥。

       我是客家人,记得我还小时,只要上火,父亲总会到熬一些凉茶给我喝。到现在,我回到老家,依然看着我的亲朋好友们还在动辄喝着凉茶,那怕是几十岁的老人,其中有我的父母。如果不是学中医,不是临床见到太多看似上火,越清越重的患者,我可能还会和他们一样,即使冬季全身非常怕冷,夜尿频多,四肢冰冷难温,女性痛经,阳虚明显却还继续喝着凉茶!

  我现在知道,许多人的病是过度喝凉茶喝出来的!因为没有辨别是实火还是虚火!中药不是没有副作用,切记,辨识体质很重要!虚火不可随便喝凉茶!如痤疮、咽喉炎、便秘,都有可能是虚火!

  曾经,我在上课时,我问我的学生们:“为什么我们南方人比较矮小?”我开玩笑似告诉他们说:“是因为喝凉茶太多了!阳气都被耗散了,人怎么长高长大?”朱丹溪说,小孩子的体质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容易上火。而阳气充足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上火就喝凉茶,现在回想,感觉象喝毒药。因为我从小喝多了,所以现在身材瘦小。

  当然,我认为,南方人多瘦小,与地处南方,自然界阳热多浮越于外,难以潜藏有关,人气应之,故地处南方之人,多也容易阳气浮越,容易咽喉肿痛,阳气潜藏不好,中土脾胃多偏弱,肾常亏虚。

       现代人上火,虚火多见,实火少见,为什么?一是长期进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凉茶、冰冻啤洒等。二是晚睡熬夜,耗伤津液,阳气不藏则浮越于上于表,阳气收藏无力,久则肾阳亏虚。三是夏季空调长伴,冷饮相随,寒邪极易中伤脾肾之阳。四是睡懒觉,少运动,致阳气升发无力。

       说了那么多,我希望以一已之力,能够警醒身边的人,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更好了解虚火,在将来的临床上,能够想起赖老师说过的这些话,为病人制定更好的诊疗方案,提醒身边的人远离凉茶!希望我的朋友们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更健康的身体!


引火汤临床使用经验分享

引火汤的来源  

  本人临床使用的引火汤为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记载的汤方。

  组成:熟地(三两) 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二钱) 水煎服。 

  歌诀:引火熟三巴麦一,茯苓五味五二钱;

     金水相生水火济,日轻夜重阴蛾治。   


引火汤的方义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余,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原方主治功能  

  阴蛾(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为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 

主治病种拓展  

  局部有热(红斑、丘疹、脓疱、热痛等)、有风(风团、瘙痒),但身体虚寒(畏寒、四肢难温),舌淡,边有齿印,脉沉取乏力的下列疾病的患者: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酒渣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拓展运用探析  

  当年在看《辨证录》时,偶得此方,分析方义,眼前一亮,  方简理明,想到临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总是诉说易上火(如咽痛、长痘、牙痛 等),但一看面色无华,舌是淡的,甚至舌边有齿印,再一问患者往往说冬季畏冷,四肢冰冷难温。 分析其病机,为虚火浮越,或阳气不能潜藏。如下图所示。于是我想该方可引火归原,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会有很好的疗效。

  于是,我最先将该方用于临床诊治较多的痤疮患者的治疗。只要患者有冬季畏冷,四肢难温,舌淡、脉沉取乏力者,基本上以引火汤为基础方熟地45g、 巴戟天15g、茯苓10g、麦冬15g、 北五味5g、丹参20、桑叶15进行加减治疗。严重者常配合火针来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很好改善了患者的体质,治愈了许多用苦寒清热药物治疗无效的甚至加重的严重案例,信心大增。

       在痤疮治疗上成功应用后,我又将该方尝试用于人体上部的一些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湿疹、神经性皮炎、头部银屑病、酒渣鼻等的治疗,不同的疾病适当加几味药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均从引火汤本意引伸出所想到的新的适应病证,将浮越于上部,不能潜藏的阳气(局部阳气有余,阳有余便成火)引回,潜藏于肾脏而使全身阴平阳秘,则疾病得愈!如下图所示。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双小腿上大片红斑、鳞屑,诊断为银屑病,之前在另一位主任那诊治,使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患者诉服后腹泻,病情加重,找我就诊。诊见患者局部大片红斑,鳞屑很厚,从局部来看,似乎确实符合血热型的银屑病,用药应无不当。然患者服后不适,病情加重,则用方不当昭然,必须改方!诊见患者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边有很深的齿印,脉沉。细问,患者冬季非常怕冷,四肢冰冷难温,夏天不喜空调。至此,我放弃血热的辨证,考虑为脾肾阳虚,虚火浮越于表,予引火汤加四逆汤加减3剂。复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守方2周,皮疹基本消退。从这个病人开始,我深刻体会到局部辨证必须与整体辨证、体质辨识相结合,针对每一个病人去分析疾病的病机,然后针对病机去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不至于错治,变生它症。另一个收获是对于阳气浮越于表,我们也可用引火归原的方法,于是,我又将引火汤扩展到更多皮肤病的治疗中,只要全身证见阳虚表现,皮肤上见有热、有风表现者,均可用引火汤加减!  

“阴火证”经验分享  

  经过文献学习与多年临床实践,我认为阴火这个病机适合很多皮肤病的辨证。所以在我主编的教材《中医外科学(图解)》的多个疾病中,我使用了“阴火证”这一证型。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我在辨证阴火证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辨阴火证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要仔细辨识病人体内阴、阳、气、血的亏虚情况,有所侧重,有所兼顾。阴火证患者往往肾阴阳均不足,此时,要辨阴、阳相对亏虚情况,如果阳虚明显,我只用熟地即可,如果阴虚明显,火气较大,舌偏红,局部色红,可减熟地,加生地;如果患者乏力明显,为有气虚,可加党参、黄芪之类补气;如果患者面色无华,唇淡,脉沉细,为有血虚,可加黄芪、当归类补益气血。

  第二,辨识兼杂证候,如夹湿,夹湿热,夹痰,夹郁,夹风等情况,用药时应注意有层次感。临床的证候是复杂的,一定要明辨,这是疗效的关键!阴火证患者,如果舌淡,苔腻,则有湿或有痰,我常加苍术、白术、陈皮;若苔黄腻,为有湿热,治宜先祛湿热,可先用或加用清热祛湿的药物或药方,如封髓丹等;如果患者心烦易怒,为有肝郁,可加柴胡、黄芩;如果皮肤瘙痒,为有风,可加荆芥、防风之类。如有风有湿,可加徐长卿来治疗。

  第三,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除了脾肾以外,是否还有心、肝、肺等脏腑的功能异常?

  第四,还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提高疗效。如痤疮、脂溢性皮炎患者,头面油多时,我常加丹参、桑叶;带状疱疹疼痛时加延胡索、郁金、瓜红散等;斑秃、白癜风,常加补肾约物,如枸杞子、沙苑子、制首乌等。

  以上经验没有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全凭心中的感觉,故纯属经验,在此分享,希望更多人去体验引火汤及在引火归原理论指导下来处方遣药,更好解决患者的疾苦。

“阴火”概念的文献学习  

  最初“阴火”的提出,是东垣运用阴阳学说,精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辨别内伤和外感发热不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提法。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壮火”。它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如果试图用某一种火如心火、肾火、相火、虚火、实火来代替阴火,恐以偏概全,有失东垣本意。有人对其主要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密藏》、《医学发明》四书中使用阴火一词予以统计(内容相同,诸书互见者不列入统计),约有43处,其中明确指阴火为心火者2处,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胃火者1处,为肝火者1处,为肺火者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1处,这些火都是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引起,属于内伤之火。

  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中有分析过补土伏火。此火为阴火,是虚火中的一种,区别于阴虚火炎,是为气(阳)虚火不安位。五脏皆寓“火“,为“少火生气“,为动力。脾胃亏虚则火不安位,上炎则为口疮、痤疮等,治宜补脾胃,土厚而火自敛。选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引火汤等。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