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远离烟草、防治肺癌

发表于:2016年02月23日 访问人数:2340人

       每30秒钟就有1人死于肺癌,每年60万中国人死于肺癌,每年全球增加120万病例,我国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10%,80%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作为癌症中的第一杀手,肺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在肆虐的癌瘤面前,传统的药物、放疗手段和外科手术治疗都略显乏力,人们也因此而谈癌色变。不过,医学界始终没有放弃攻克癌症的努力。在2006年第三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会议上指出,最近5年来,在肺癌防治领域,由于防治理念的更新、诊断技术的进步、治疗药物的突破、治疗技术的创新,“对癌症说No,癌症可防可治”成为今年卫生部-中国健康知识激励传播计划-癌症防治的主题。

重视预防——突出前期干预

       中国的肺癌有两个第一,发病率、死亡率均占癌症首位。支修益教授分析说,我国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而国外发达国家为15%-20%,这5-10%的差距就在早期诊断上。 据国内外资料表明,早期诊断的肺癌患者不足25%,我国则更低;80%的肺癌患者一经病理确诊已属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而研究已经证明,肺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肺癌的可切除性和长期存活率,如IA期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67%—83%。 

       目前肺癌有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是病因学预防,通过卫生行政干预,加强宣传,控制吸烟,防止得病;二级预防是早诊早治,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肺癌;三级预防则是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预防肺癌复发转移。由于二、三级预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治疗效果又是事倍而功半,因此,一级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60年代起开始实施控烟、改善大气环境等措施,30-40年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是烟草最大生产国、最大消费国和最大受害国,目前我国大约有3.5亿烟民,由于烟草危害健康的滞后效应,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肺癌。2006年世界无烟日前夕卫生部和中国癌症基金会等单位联合编写发表了“中国吸烟与健康报告-控烟与肺癌防治”蓝皮书,呼吁各级政府都要重视控烟与肺癌防治!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常委会会议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发表的针对控烟与肺癌防治的《北京宣言》对我国医务人员控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张贴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画,建立无烟科室和无烟病房,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籍此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控烟工作,肺癌是可防可控的,突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技术进步——重视规范诊疗 就在25年前,医学界还只能依靠胸片正侧位和病灶断层来诊断肺癌;仅有5%的药物有效率以及严重的副作用使得肺癌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发生率极高的放射性肺炎使得肺癌放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不过,最近5年来,借助影像学、代谢学、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创外科技术和血管外科技术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化疗药物的更新换代特别是靶向药物的问世、新一代直线加速器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成熟,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在肺癌早期诊断方面,除了常规胸部X线片之外,扫描速度更快的64 排和128排螺旋CT机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使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近年来美国、日本更提倡低剂量螺旋CT进行高危人群筛查和健康人群体检,可以发现肺部几个毫米大小的病灶,受检者所接受X线照射剂量低,便于安全快速全肺扫描发现肺微小病灶。此外,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医生认识肺癌的能力提高了。通过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分析肺内小结节病变的性质,早期筛查出恶性病变使之得到及时治疗,新一代螺旋CT还可以诊断是否存在胸、腹和颅脑等肺外器官有无转移;近几年出现的PET和PET-C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技术,甚至可以检测到出现组织代谢结构变化前的微小转移病灶,从而改变了肺癌的临床分期,继而改变了治疗策略;电视胸腔镜、电视纵隔镜手术技术使肺癌治疗前的临床分期特别是判断有无胸膜转移T4和纵隔淋巴结N2分期更加准确;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下及CT引导下肺内结节和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技术以及超声引导下活体组织穿刺活检等技术,可以对肺癌进行定性诊断与纵隔淋巴结分期,这些技术都让以前无从谈起的规范临床分期和科学治疗成为了可能。 在肺癌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肺癌手术已经从传统切口向小切口微创胸外科进展;器械外科已熟练应用于肺癌外科手术中;心外科和血管外科技术在肺癌外科领域的应用也让肺癌患者受益匪浅,使得一些高龄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得到根治性外科手术的治疗;再加上胸外科重症监护ICU设施的更新与重症监护ICU医护队伍的迅猛发展,胸外科医生可以将任何生命体征随时掌控,大大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和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我国胸外科肺癌手术治疗的水平同发达国家的胸外科水平相差无几。 在药物治疗方面,那些治疗作用不明显,副作用倒很大的传统化疗药物已经被第3代、第4代化疗药物诺维本、泰素、健择、泰索帝和力比泰等抗癌新药所代替。而特罗凯、易瑞沙、恩度等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更解决了不能化疗、不想化疗、拒绝化疗、不能耐受化疗和化疗失败的肺癌患者的治疗问题。这种不伤害正常细胞,只针对性地杀死肿瘤细胞的生物靶向药物,用支修益教授的话说,是完成了药物治疗效果从飞毛腿导弹向精确制导导弹水平的重大飞跃。 近二年来有关肺癌靶向治疗效果的报道和文章很多,在中国上市二年的肺癌靶向新药易瑞沙医师中国超过三万肺癌患者临床受益。据一项由17国家、86个中心进行的一次针对731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国际大型3期随机临床试验显示,靶向治疗药物特罗凯比安慰剂组患者能显著延长生命,改善率达到42.5%;31%的晚期肺癌患者1年后仍然存活;且特罗凯组的患者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情况稳定或者控制住肺癌相关症状,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国产肺癌靶向新药-恩度加上含铂第四代化疗药物也看到了令人兴奋的临床效果。此外,防治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药物的出现,增加患者食欲的药物的出现,升白细胞药物的出现,诱导睡眠药物的出现等等,都大大减少了放化疗给肺癌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明显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模式——多学科多中心协作

       肺癌外科治疗后远期生存率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们不能使肺癌局部得到控制,而在于不能有效地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肺癌术后的亚临床转移和全身远处转移。换句话说,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部疾病。许多在手术时甚至手术后诊断的早期肺癌实际上已有亚临床的远处转移,这是造成外科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肺癌外科治疗加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和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和心理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从事肺癌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二十多年的支修益教授认为,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诊疗模式,代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多中心的协作是今后肺癌外科和综合治疗的发展方向。 据悉,目前美国、英国和欧洲许多肺癌诊疗中心都成立了有胸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呼吸内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及其他影像学科医生参加的肺癌多学科研究小组或肺癌诊疗中心,定期召开肺癌中心组会议,共同研究、讨论、制定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多中心肺癌临床研究项目。支修益教授认为,我国需要更多的胸外科医生成为胸部肿瘤外科医生,强化肿瘤学理念和培训,树立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现代意识,在肺癌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科研中注重同与肿瘤内科、呼吸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其他学科的医生开展合作与协作,参与肺癌规范化诊断分期和多学科综合治疗。肺癌诊疗中心,就是由胸外科牵头,联合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疼痛中心、PET中心和同城各家医院的相关科室组成,覆盖流行病学、临床各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这种以基础促临床,以临床带基础的肺癌中心模式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继2003年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成立以来,短短的四年里,北京和全国已相继成立了近十家的肺癌诊疗中心。 专家呼吁,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我国肺癌多中心协作网络,加强同国外肺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肺癌临床研究工作的发展。 临床——呼唤规范化治疗 尽管在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已经能够做到美国有的检查手段中国有,美国有的抗癌药物中国也有。然而,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就体现在肺癌诊断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方面。 经常看到这样的肺癌患者,明明已经有了脑转移,当地的胸外科医生不做肺癌分期检查,就直接进行了肺切除手术,结果非但没治好病,还使患者过早死亡并遭受许多痛苦。特别强调,肺癌治疗前的临床分期检查至关重要,手术前必须要进行颅脑核磁检查以除外有无颅脑转移,行全身骨扫描检查以除外骨转移。以前称某位大夫是“某一刀”那是对这位外科医生的尊称,而对于治疗肺癌的胸部肿瘤外科医生来说,这绝对是个贬义词。同时也劝告广大的肺癌患者和家属:得了肺癌千万不要急于手术治疗,一定要先做分期检查,再作治疗!胸部CT、颅脑核磁和全身骨扫描和腹部超声是肺癌治疗前必须要做的检查,肺癌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肿瘤医院或肺癌中心接受规范科学的检查分期和综合治疗! 肺癌是全身性疾病,要做一名合格的肺癌专科医生或胸部肿瘤外科医生,就一定要运用现有的检查手段进行肺癌治疗前的临床分期,熟悉肺癌多学科治疗的原则和最新知识,学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应用中医药治疗扶正固本治疗。因此,一套规范化的、行之有效的、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亟待出台,肺癌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亟待规范。据悉,为了推动我国肺癌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国版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引”已经问世。规范化、标准化治疗将是今后期待的目标。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