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房颤(一),心房的乱颤?有多么可怕?

发表于:2016年01月12日 访问人数:6212人

       听说房颤是心房的乱颤,房颤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这么高的发生率有点可怕,到底房颤是咋回事?

一、什么是房颤?

       房颤被定义为无序的、非同步的心房组织中发生的电活动,它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房颤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房颤是典型的老年病,年龄越大,患病的几率越高,80岁以上人群可以达到30%。房颤来自大量的折返激动,导致心房极度兴奋,异常搏动以400~600次/分的速度发出,导致心房颤动而不是收缩。

       心室仅对通过房室结的那些冲动发生反应,在心电图上,心房活动不再以P波代表,而代之以基线波,叫f波。这种节律可以是阵发的,也可以持续,可以由房早引起或者是房早的结果。

二、房颤是怎样发生的?

       1、房颤可以发生在:心脏手术,长期低血压,肺栓塞,COPD,电解质紊乱,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低氧或房间隔缺损。

       2、健康人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发生:

       过度使用酒精,尼古丁等;

       使用某些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

       运动中释放的儿茶酚胺也可激发心律失常。

       3、心房节律去哪了?

       心房失去节律,心室率加快,心室充盈时间缩短,可导致明显的临床情况发生。

如果心室率>100次/分,叫做未控制的房颤,患者可以发生心衰、心绞痛、或者晕厥;

       伴有已知心脏病的患者,如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狭窄,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置换术,倾向于对房颤的反应更差,会发生休克或严重的心力衰竭。

       如果不及时处理,房颤可以导致心血管崩溃、血栓形成、系统性动脉或肺动脉栓塞。

       4、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时有危险吗?

       房颤患者发生心房血栓和动脉系统栓塞的风险增加,因为心房不收缩,血压淤积在心房壁,可以形成血栓。如果恢复了窦性心律,心房开始收缩,血凝块可以从心房壁脱落并经肺循环或体循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栓塞到脑造成脑卒中。

三、如何监测房颤?

       1、房室交界部奇妙的“滤过”作用:

       在房率400~600的情况下,房室结可以保护心室免于收到快速心房律的影响,以一种“滤过”和阻断一部分心房激动的方式。房室结本身不接受所有激动,如果房室结周围的组织处于一个不应期状态,来自心房其它部位的冲动就不能到达房室结,这种机制可以减少冲动通过房室结传导到心室。

       当心室率<100次/分时,被认为房颤得到控制,当心室率>100次/分时,被认为房颤未被控制。

       2、脉搏差异:

       检查一个房颤或者时,你可以发现桡动脉搏动慢于心房搏动,因为较弱的心脏收缩不足以产生可以触摸到的外周动脉搏动。脉搏节律不规则,如果心室率快,患者会出现心输出量下降的症状和体征,如低血压、或头晕。如果房颤持续成为慢性的,心脏可能会代偿这种心输出量的减少,但发生肺、脑、等其他部位栓塞的风险增加。

四、如何处理房颤:

       1、主要治疗目标:

       减少心室反应,将心室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用电复律、药物加电复律来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

       2、时机就是一切:

       房颤48小时内采用电复律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而超过48小时成功率下降,如果患者存在心绞痛或心输出量下降的表现,应紧急处理。

       当房颤急性发作,采用迷走神经操作法或颈动脉窦按摩,可减慢心室率,但不能转律。

       3、转律:

       有症状的患者需要立即采取同步电复律,患者首先必须接受适当的抗凝治疗,因为转为窦律可引起血栓栓塞,尤其是对慢性或阵发性房颤的患者。

       转复为窦性心律可以引起心房突然恢复有力的收缩,如果心房内已经形成了血栓,收缩的恢复就可以导致动脉系统栓塞。栓塞到脑造成脑卒中。

       4、恢复窦房结的作用:

       药物可以用于转复心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和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地高辛、普鲁卡因胺、心得安、乙胺碘呋酮、异博定等,其中有的药物延长心房不应期,这样就给窦房结一个时机来重新建立它作为心脏起搏器的作用,而其它减慢房室结传导的药物可以控制心室率。

       有症状的房颤对常规治疗无反应时,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术治疗。

       评估一个房颤患者,要看外周脉搏和心尖搏动,如果未做监护,要注意不规则的脉搏及心尖搏动的区别。

       评价有症状伴心输出量降低和心衰的患者。

       患者要记录报告心率的变化,晕厥或头迷、胸痛,心衰征象如呼吸困难和外周水肿等。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