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射频消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我中心的创新实践

发表于:2015年10月25日 访问人数:8262人

       我中心近期完成了全院首例心脏迷走神经节射频消融术治疗晕厥病例。

       简要病史患者为22岁青年女性,于3年前、2年前、1周前在步行时发作晕厥,发作前有黑矇,乏力,冷汗出,无抽搐,无二便失禁,跌倒后约1分钟自行苏醒,醒后无特殊不适。入院抽血当时发作晕厥1次,晕厥性质均同前。此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心律。诊断完善直立倾斜试验提示:阳性,混合型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穿刺房间隔行左房迷走神经节消融。反复50ms 消融大头左房多部位刺激,未见迷走反应,均诱发短阵房颤。遂行神经节影像学解剖定位消融。迷走神经节定位消融靶点: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上肺静脉前庭前壁、左下肺静脉下方右肺静脉前壁、后壁和右下肺静脉下方。

       治疗后效果术后1月复查倾斜试验术前为混合型,术后为血管抑制型,提示心脏抑制改善。

       2011年,Pachon JC在Europa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内膜副交感神经节消融治疗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文章,纳入了43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进行迷走神经节射频消融,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心房心内膜心肌电位分成2种:compact myocardium(高振幅、同向传导、平滑波谱;fibrillar myocardium(低振幅、异向传导、节段波谱)。fibrillar myocardium(FM)是消融的目标。消融完FM,继续在心内膜解剖消融心外膜的脂肪垫。主动脉和上腔之间、右肺静脉和右房之间、后下间隔。

       术后3/43例出现神经介导可能相关的晕厥,其中2例自立倾斜试验阳性,1例是阴性。但有趣的是这些病人的直立倾斜试验类型与术前相比都变化了,心脏抑制几乎完全消失。

       2012年,我国学者在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上发表了一篇左房迷走神经节消融治疗晕厥的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疗效。随访30 ±16月,纳入的10例患者都没有再发晕厥,但5/10例有前驱症状。术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4/10例阳性,但晕厥发作时间较术前延迟。

       以上研究虽然样本量较少,但说明迷走神经节射频消融是晕厥治疗策略上一项重要的探索。据目前报道,国内开展本项目的中心较少, 本中心成功消融的案例为该方法的临床实践也增添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Pachon JC, Pachon EI, Cunha Pachon MZ, Lobo TJ, Pachon JC, Santillana TG.Catheter ablation of severe neurally meditated reflex (neurocardiogenic or vasovagal) syncope: cardioneuroablation long-term results. Europace. 2011.Sep;13(9):1231-42.Yao Y, Shi R, Wong T, Zheng L, Chen W, Yang L, Huang W, Bao J, Zhang S.Endocardial autonomic denervation of the left atrium to treat vasovagal syncope:an early experience in humans.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2 Apr;5(2):279-86.

---------------------------------------------------------------------

丁春华大夫已调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721医院)心脏医学部主任. 

请挂: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心律失常门诊",因北京挂号不能显示专家姓名. 

网上挂号:http://www.bjguahao.gov.cn/dpt/appoint/132-200001327.htm 

微信挂号:搜索并关注“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公众微信号。 

地址:北京海淀区玉泉路15号,邮编 100049. 电话:010-59971314.
擅  长:
1.危重、疑难心脏病、心血管病诊治;2.心律失常(心跳过快或过慢、不齐、早搏、间歇、传导阻滞,包括预激综合征、室上速、室速、房速、房扑、房颤、房早、室早、心动过缓),心力衰竭和晕厥(头晕、晕倒)的诊治;3.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

执业经历:
丁春华,男,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归国专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主任。
心律失常专业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律》杂志编委,美国心律协会会员、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会员、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会员、美国《循环》、美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杂志审稿人。
中国临床心电学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电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理事等。


1994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8年硕士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导师黄德嘉、姜建教授,掌握心导管操作和心电生理研究技术。2004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导师黄体钢教授。
199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科工作,开展介入手术。
2000年: 赴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亚利桑那州心脏病医院学习电生理和心导管操作。
2005-2010: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心脏科,任心脏电生理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1)在临床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方面,师从于UCSF心脏科主任兼电生理室主任 Jeffrey Olgin 教授和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手术创始人Melvin Scheinman 教授。
(2)在心律失常研究方面,建立心脏生理实验室,包括心脏电生理光学标测系统、膜片钳和微电极等记录系统,研究范围涉及心律失常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抗纤维化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干细胞治疗与心律失常、缝隙连接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等方面。已有多篇文章和专著发表。
2010年: 回国创建并担任广东省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心脏电生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研究员。
2016年: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 心脏医学部主任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