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肝脏微小病灶的诊治策略

发表于:2015年05月26日 访问人数:10404人

       对于较大的肝脏病灶的诊断比较明确和容易,但对于≤25px肝脏病灶,由于病灶太小,检查时易漏诊或误诊,特别是肝癌,一旦漏诊或误诊,预后不良。常见的肝脏病灶包括:肝囊肿、血管瘤、腺瘤、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硬化结节、局灶性增生、感染灶、钙化灶等。

       ≤25px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多种多样,而且基本上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加上B超、CT、MRI等图像千变万化,同一疾病可以有迥异的图像。而不同的疾病可以有酷似的CT、MRI图像。而且影响CT密度、MRI信号的因素很多,这样就给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提高诊断率是关键:

       乙肝病史,肝硬化病人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23.8-25.4%。我国肝癌病人中90%有乙肝病史,切除HCC合并肝硬化者高达84.6%。肝硬化病人合并肝癌的也有49.9%。因此在肝脏微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中,详细询问病史,充分考虑乙肝及肝硬化背景,对微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分析病史:肝癌患者、局灶性增生,一般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细胞腺瘤病人的口服避孕药史。炎性病灶表现有发热、腹痛等异常。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等,其值高于正常,则要考虑肿瘤的发生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B超、CT、核磁共振、肝动脉造影等。

       【微小囊肿】:

       B超上表现为液性暗区。CT表现为水样密度、边界光滑、始终不强化的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1 极低信号,T2W1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微小血管瘤】:

       增强CT大的血管瘤较为典型的表现为“快进慢出”,核磁共振表现为“灯泡征”。然而≤25px的表现多样化,难以确诊。

       【微小炎性假瘤】:

       典型的炎性假瘤在增强CT扫描时为边界清楚的动脉期无强化的病灶,门静脉期及实质期无强化或环形强化、核心强化、周边钟乳石样强化,无充填缩小。患者无肝炎、肝硬化、AFP阴性。

       【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并非肿瘤。增强CT提示动脉期呈均匀增强的多血管肿块,而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大于或等于周围肝实质,是最重要的特征。

       【微小肝癌】:

       增强CT典型的最要表现为“快进快出”;超声造影时可以显示恶性血流灌注特点;但微小肝癌表现多样,诊断不易。

       【微小转移癌】:

       增强CT强化多为不均匀,以边缘部分明显,且一般为多发病灶,结合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诊断一般不难。

       金标准:穿刺活检。

 随访策略与处理策略

       ≤25px肝脏占位性病变,低于50%的可能为恶性病变,尤其是单发的病灶,对肝癌的诊断比较困难。对于有肝炎、肝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紧密的随访。EASL(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建议: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25px肝脏占位性病变,每3个月超声随访,每6个月复查甲胎蛋白(AFP)。

       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若有肝癌家族病史、居住地高发肝癌区域(建议以村、社区为单位),亦应该加强随访,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随访方案。

       无肝炎、肝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多个病灶,多发的肝囊肿、肝血管瘤一般诊断不难,主要需排除转移癌的可能。

       对于合并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对于2个及以下的病灶,需完善超声造影、增强CT或核磁共振,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考虑穿刺活检,然后微波损毁治疗,同时需损毁针道,以免恶性肿瘤的沿针道的转移。

       对3个及以上的病灶,完善增强CT、同时需完善肝动脉DSA完善整个肝脏检查。同样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穿刺活检。

       总的来说,对于有肝炎病史的,我个人建议积极处理,首选B超或者超声造影引导下微波针经皮穿肝固化治疗术,没有必要等待病灶增大或出现转移时再查理。若病灶位置特殊,比如位于第1、2肝门旁,或胆囊旁,或肝左叶紧贴胃,或肝脏边缘临近肠管等,则需要腹腔镜、或开腹处理,术中需进一步使用超声探查肝脏,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数量、分布与重要脉管的关系等,明确病理性质和治疗方案。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