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与结肠息肉在部分病人身上常同时存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系目前尚无定论,现通过对比136例结肠息肉病人和同期的慢性胃炎病人399例得出下面结论。
结论:
1、结肠息肉病人胆囊息肉明显高于非结肠息肉病人,提示胆囊息肉与结肠息肉两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且在男性结肠息肉病人中胆囊息肉高发最明显。
2、结肠息肉组合并胆囊息肉在男、女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原因:
胆囊息肉与结肠息肉在致病因素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点,比如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等,其原因可能是高脂肪等食物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增多,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次级胆汁酸比例增多,而次级胆汁酸中的石胆酸是结直肠癌触发剂,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研究显示胆汁酸尤其是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对肠道上皮产生致癌病变。另外,低纤维素饮食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诸多有害物质如次级胆汁酸等在肠道停留时间增加,与结肠黏膜上皮接触机会增多,若在高浓度次级胆汁酸及其它相关致病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可致使受损的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逐渐诱发形成腺瘤性息肉甚至大肠癌。
分析其可能机制是:大肠息肉患者体内多种胃肠激素和代谢紊乱,影响胆汁的肠肝循环过程,促进了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而且大肠息肉患者若伴有腹痛、腹泻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因进食减少导致胆囊内胆汁浓缩淤积,破坏了胆囊内环境的稳定,可引起胆囊上皮细胞代谢异常,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这说明胆囊息肉和结肠息肉两者间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角色。